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股东会决议程序瑕疵情形效力探析——以科斯法律经济学分析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8-01-31 14:03

  本文关键词: 程序瑕疵 程序正义 中小股东权利 科斯法律经济学 出处:《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股东会决议瑕疵在性质上可分为程序瑕疵和内容瑕疵,我国现行公司法区分瑕疵程度不同分别规定可撤销和无效两种模式,而其中程序瑕疵案件,无论司法实务界和理论界,均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如若股东会程序瑕疵不至于最终影响股东会最后决议以及部分股东的实际利益,法院应借鉴域外"裁量驳回制度"驳回少数股东要求撤销股东会决议的诉讼请求,避免增加公司成本并提高公司运行效率,然而这种带有片面法经济学分析的意味的做法,牺牲了公司程序正义和少数股东合法权利,并不符合科斯法律经济学的实质内涵和本质要求,有效的做法应是尊重法律关于程序瑕疵处理的现有规定,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
[Abstract]:The defect of shareholders' reso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procedural defect and content defect in nature. The current company law of our country distinguishes the degree of defect into two modes respectively: revocable and invalid, and the procedural defect case. Both the judicial practice and the theoretical circle hold such a view that if the shareholders' meeting procedural defects will not ultimately affect the final resolution of the shareholders' meeting and the actual interests of some shareholders. The court should use the extra-territorial "discretionary rejection system" to reject the litigation request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to revoke the resolution of shareholders' meeting, to avoid increasing the cost of the company an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mpany's operation. However, this practice with the implication of one-sided leg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sacrificing corporate procedural justice and minority shareholders' legal rights, does not meet the substantive connotation and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Coase's law and economics. The effective approach should be to respect the existing provisions of the law on the handling of procedural defects and to limit the discretion of judge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2.291.91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引出股东会决议瑕疵,一直是公司法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股东会决议①的形成源于其形式上和实质上要件的齐备。欠缺形式或实质要件的股东大会决议就存在着影响其效力的瑕疵,该瑕疵因程序或内容违反法律、公司章程而产生,在性质上又分为程序上的瑕疵与内容上的瑕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蔡立东;杨宗仁;;论股东会决议撤销权的主体及其行使[J];当代法学;2008年05期

2 钱玉林;;论可撤销的股东大会决议[J];法学;2006年11期

3 黄学武;葛文;;股东会召集程序瑕疵与撤销——一则申请撤销股东会决议纠纷案评析[J];法学;2007年09期

4 丁绍宽;;股东会瑕疵决议的效力研究[J];法学;2009年06期

5 谢文哲;;股东会决议撤销之诉研究[J];金陵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6 吴建斌;赵屹;;公司设限股权转让效力新解——基于江苏公司纠纷案件裁判的法律经济学分析[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金文芳;;股东会召集程序瑕疵并不必然导致决议被撤销[J];人民司法;2008年12期

8 李建伟;;公司决议效力瑕疵类型及其救济体系再构建——以股东大会决议可撤销为中心[J];商事法论集;2008年02期

9 吴建斌;;科斯法律经济学本土化路径重探[J];中国法学;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曼华;;论股东瑕疵出资及民事责任[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6期

2 王钧;;中国上市公司的制度性利益冲突[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1期

3 田新苗;论股份公司监事会制度的完善[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何国华;董事忠实义务之分析与借鉴[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李定轶;金春;潘风焕;陈迎;;我国独立董事的现状及其困境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左金风;独立董事的独立地位探讨[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7 喻猛国;国外独立董事制度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陈宇,曹阳;独立董事制度的理性思考[J];商业研究;2002年24期

9 李宗勇;公司外部监督制度与理论的思考及批判[J];商业研究;2004年06期

10 吴军;我国实行独立董事制度障碍性因素分析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4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徐向艺;陈振华;马磊;;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经济学分析及其规制[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文;;论回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公司资本制度[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3 徐晓松;;论中国公司资本的严格监管与放松监管[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4 胡改蓉;;有限责任合伙制度中对债权人的特别保护措施[A];中国商法年刊(2006)——合伙与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C];2006年

5 官欣荣;;商法学研究动态与综述(2006.7—2007.9)[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6 许巧蓉;蔡浩;;论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A];投资者保护与公司治理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挽澜;公司并购中的关联交易监管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东;论跨国公司治理中的责任承担机制[D];厦门大学;2001年

3 孙加瑞;公司股东权诉讼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邱海洋;公司分配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5 杨晓军;证券投资基金治理:信息披露与制度安排[D];厦门大学;2002年

6 徐晓松;论公司资本监管[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林志毅;股票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相关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0年

8 陈善昂;股份信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9 李明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法律责任之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10 余芸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建设[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超;论股东派生诉讼及其在我国的完善[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温从军;《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类型化及实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黄维娜;董事信义义务的司法审查[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PrPr;股东会决议瑕疵之诉的程序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顾萌萌;论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范君艳;可撤销的股东大会决议及其救济[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狄青;公司法领域的证明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叶伟杰;中国中期期货公司股东派生诉讼案件法律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向杉杉;中日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顾威娜;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平华;;权利冲突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熊静波;;表达自由和人格权的冲突与调和——从基本权利限制理论角度观察[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张平华;;权利位阶论——关于权利冲突化解机制的初步探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邵建东;论可撤销之法律行为──中德民法比较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5 张翔;;基本权利冲突的规范结构与解决模式[J];法商研究;2006年04期

6 徐振东;;基本权利冲突认识的几个误区——兼与张翔博士、马岭教授商榷[J];法商研究;2007年06期

7 吴建斌;如何科学认识构建社会和谐的法制保障——从江苏徐州一起出租车纠纷案件谈起[J];法学杂志;2005年06期

8 刘作翔;权利冲突:一个应该重视的法律现象[J];法学;2002年03期

9 郝铁川;权利冲突:一个不成为问题的问题[J];法学;2004年09期

10 钱玉林;;论可撤销的股东大会决议[J];法学;2006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范静;[N];法制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加瑞;公司股东权诉讼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怡靓;;程序正义在中国的路径及实现[J];商品与质量;2011年S6期

2 吴振中;于洋;;程序正义视阈中的我国侦查程序[J];政法学刊;2011年03期

3 华忆昕;苏新建;;程序正义于中国司法实践之困境与出路[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4 高汝成;;论我国社区矫正回避制度的构建[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鲁蒙娜;;从法律的内在道德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赵羽雁;刘少夫;;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8期

7 臧晓冰;;“钓鱼执法”问题探析[J];学理论;2011年17期

8 邱陵;于广;;论刑事和解中犯罪人之权益保障[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0年11期

9 鲍家志;;论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动态平衡——兼评民事再审事由的修正案[J];人民论坛;2011年20期

10 卓光俊;杨天红;;环境公众参与制度的正当性及制度价值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国平;;罗尔斯程序正义思想研究——以《正义论》为中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罗洪洋;;程序正义与中国——从文化的视局观察[A];第三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3 罗洪洋;;程序正义与中国——从文化的视局观察[A];贵州法学论坛第三届文集[C];2001年

4 蒲启华;;程序正义与社会主义民主[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柏新;陈柏平;;克服司法神秘化的若干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6 郭云忠;;刑事和解现状之调查[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7 王勇;;论“两规”冲突的体制根源——兼论地方政府“圈地”的内在逻辑[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评奖制度探析[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俞荣根;曾绍东;;司法改革的反思与前瞻——以董必武的司法改革思想为指导[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10 张晓芒;;司法独立与逻辑方法论的自治性[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浩瀚;方舟子案神速审理有违程序正义[N];经济参考报;2010年

2 黄震;木腿人故事与程序正义[N];学习时报;2011年

3 王传言;“打捞许可证”背后的程序正义[N];中山日报;2011年

4 张隽;用程序正义重振司法公信[N];舟山日报;2011年

5 志灵;“听涨会”频现突显程序正义的残缺[N];法制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花耀兰 通讯员 吴申申 夏周庆 杨瑜琳;坚持“程序正义”和解率超过90%[N];检察日报;2010年

7 本报评论员;程序正义的新保障[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尤陈俊;程序正义被违反之后……[N];法制日报;2000年

9 徐迅雷;手段违法与程序正义[N];法制日报;2002年

10 刘武俊;从“范李之死”看程序正义[N];检察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史立梅;程序正义与刑事证据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程龙;对程序正义研究中的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批判性反思[D];吉林大学;2006年

4 朱丹;程序正义与人的存在[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杨占国;政治文明语境下权力制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张剑秋;刑事被害人权利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马晶;环境正义的法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林晓霞;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9 殷冬水;民主:社会正义的生命[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徐晓;过错推定论[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玲娜;民事诉讼期间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魏立超;行政合同特权的程序控制[D];郑州大学;2005年

3 刘卫国;论程序正义[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国宝;公安执法应遵循程序正义的理念[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李秀艳;当代中国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实现[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刘东旭;刑事二审中发回重审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7 吴峤滨;程序正义之再认识[D];厦门大学;2006年

8 徐歆;我国法官庭外调查权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刘潺;论我国行政处罚裁决时效制度的构建[D];兰州大学;2008年

10 方俊民;程序正义的机会成本[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79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1479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3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