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抗战时期贵州银行研究(1941-1945)

发布时间:2017-04-13 18:01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贵州银行研究(1941-1945),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贵州作为西南大后方的交通枢纽,国民政府十分重视其稳定与发展,在贵州省政府的支持下,贵州银行于1941年重组成立。目前学术界对于贵州银行的研究很少。本文以贵州银行在1941年至1945年期间的相关研究为主,通过对贵州省档案馆馆藏贵州银行档案及其他相关档案,以及民国时期关于贵州银行的经济金融文献、期刊及报纸等原始资料的梳理,对贵州银行的建立与发展、贵州银行的现代化制度建设、贵州银行与贵州金融网的构建、贵州银行与战时贵州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以期对贵州银行做出一个较客观的分析。 贵州银行是建立在贵州社会经济取得一定发展基础上的,国民政府西南西北金融网的建设也为其成立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契机,贵州银行的资本来源及历次增资改组显示,贵州银行始终没有摆脱省政府的控制,官股比例较大,省政府一手操控银行管理及业务,是对其股份公司运营机制的一大挑战,极大地制约着贵州银行的性质及发展方向;贵州银行无论是在组织机构还是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基本是按《公司法》之规定和原则构建的,组织机构与人事制度密切配合,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和规范的股份公司运营机制,极大地促进了贵州金融的现代化;贵州银行的主要业务方面,在存、放款业务上是比较成功的,汇兑、代理各级公库、信托等业务的经营情况也是比较正常的,在努力开展业务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基本覆盖贵州全省且与其他省区广泛联系的金融网络,贵州银行的业务经营从效益上看,整体上是盈利的,这与其现代金融制度及稳健经营方式是密切相关的。贵州银行成立后,接受省财政管理及监督的同时,尽力摆脱地方财政的羁绊,着重树立银行信誉,经过全行努力,奠定了银行发展的业务基础,资本不断增加、业务不断扩大、机构不断扩展,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调剂金融、扶植实业、活跃市场、融通金融、增加财税的目的。1945年董事长周贻春、总经理钱春琪相继离职后,贵州银行在总经理刘熙乙的经营下,迅速发展至贵州银行历史的顶峰,但经营、管理等也出现了极大问题,此时之贵州银行已是迅速呈现下滑之势了。 在朝不保夕的战争特殊时期,贵州银行在经营上能有所盈利,对我们有深刻启示:第一,采用比较合理科学的运营机制;第二,树立银行信誉,取得民众信任;第三,审时度势,灵活经营,提高金融效率。本文希望通过对战时贵州银行的研究,为当代金融业尤其是比较落后的贵州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
【关键词】:抗战时期 贵州银行 制度建设 贵州金融网 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65;F832.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导论8-17
  • 一、学术综述8-14
  • (一) 选题缘由8-11
  • (二) 研究现状11-14
  • 二、研究时间之界定14-15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5-17
  • 第一章 贵州银行的建立与发展17-35
  • 一、贵州银行建立的背景17-27
  • (一) 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17-25
  • (二) 战时西南西北金融网建设的促进25-27
  • 二、贵州银行1941-1945年间的发展变迁27-31
  • 三、贵州银行的性质31-35
  • 第二章 贵州银行现代化的制度建设35-49
  • 一、贵州银行现代化的组织机构35-40
  • (一) 股东会35-36
  • (二) 董事会及监察人36-38
  • (三) 执行机构38-40
  • 二、贵州银行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40-49
  • (一) 职员任用与考核40-43
  • (二) 职员业务素质的培养与加强43-45
  • (三) 行员薪津待遇及奖惩45-47
  • (四) 福利方面的举措47-49
  • 第三章 贵州银行业务开展与贵州金融网构建49-62
  • 一、贵州银行的业务状况分析49-57
  • (一) 业务概况49-51
  • (二) 稳健拓展存放款及汇兑业务51-53
  • (三) 积极代理各级公库53-55
  • (四) 努力开展信托业务55-57
  • 二、贵州银行与贵州金融网络的构建57-62
  • 第四章 贵州银行与战时贵州的发展62-66
  • 一、投资实业及支持小本工商业发展62-63
  • 二、融通金融及其他方面63-66
  • 结语66-67
  • 引用文献67-70
  • 附录70-80
  • 致谢80-81
  • 发表论文8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伟明;;民国时期地方税收权力的流失——以1939—1949年重庆营业税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2 祝元梅;;辛亥革命时期滇军入黔对贵州政局的影响[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周涛;清末民初中国银行业中的近代化因素[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刘夏亲;任旭娟;;大江银行及其货币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5 代春霞;;建国后中国近代金融业研究综述——对中国近代钱庄业和银行业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4期

6 贺永田;;近代贵州灾害述论[J];长江论坛;2011年06期

7 郑立柱;;抗战时期国统区“三农”问题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8 杜俊华;;试析重庆时期国民政府的标准化事业[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9 吴庆;;国有银行改革30年:回顾与评述[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10 陈涛;抗战时期西南建设述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昕;;辛亥革命后沪宁两地的中国银行[A];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钱币》2011年第一期增刊[C];2011年

2 吴景平;;上海金融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若干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三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3 张文涛;民国时期西南地区林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马志刚;中国近代银行业监理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张用建;艰难的变迁:抗战前十年中国西部工业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戴建兵;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7 王晶;上海银行公会研究(1927-1937)[D];复旦大学;2003年

8 孙宝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1——1945)[D];苏州大学;2004年

9 童丽;近代银行家:中国金融创新思想的先驱(1912—1949)[D];复旦大学;2004年

10 管延春;当代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永祥;浙江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低的影响因素探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侯吉庆;明清时期山西典当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娜;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1940-1950)[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艳;聚兴诚银行的经营理念与特色(1937—1945)[D];西南大学;2011年

5 吴园林;财权·政权·宪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吴昊;盛宣怀与中国通商银行的创办[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娟娟;民国时期农本局研究(1936-1941)[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宋陆军;支付功能供求均衡与中国近代金融演进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赵天鹏;民国时期四川省公债研究(1920-1941)[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瑕;李铭银行思想与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抗战时期贵州银行研究(1941-1945),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304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9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