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模糊集合度量配煤方法预测焦炭的性能
本文关键词:利用模糊集合度量配煤方法预测焦炭的性能
【摘要】:在介绍II级冶金焦炭质量指标和配煤实验的基础上,详细叙述了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法和模糊集合度量配煤法的关系,指出配煤炼焦公司应参与到应用模糊集合度量方法预测焦炭质量的研究课题中。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
【关键词】: 模糊集合 焦炭等强度曲线 焦炭性能 预测
【分类号】:TQ520.62
【正文快照】: 用模糊集合度量方法评价炼焦所配之煤的核心是如何预测焦炭的性能。由于煤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要提出一个普遍适用的配煤理论和焦炭质量预测的方法比较困难。又由于各种配煤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在一定区域内或煤源条件下得到采用,所以确定的配煤方案,也需经过配煤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希博,龙晓阳;高炉用冶金焦炭热性能的研究及改善途径[J];鞍钢技术;2004年04期
2 胡德生;宝钢炼焦煤的混煤状况初步分析[J];宝钢技术;1995年03期
3 池学平;;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在控制焦炭质量管理中的指导作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康西栋,潘银苗,王祖朝,王凌志,胡善亭;华北地区晚古生代煤的煤质特征与结焦性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5 代世峰,任德贻,彭苏萍,毛鹤龄,周强,张建华,李宝春;内蒙古乌达矿区煤的显微特征与沉积环境关系的研究[J];沉积学报;1998年03期
6 胡善亭,杨起,潘治贵,张长生;鸡西煤可选性的影响因素[J];东北煤炭技术;1995年05期
7 王文化;东北地区第三纪煤的煤岩特征[J];东北煤炭技术;1996年03期
8 康西栋,潘银苗,胡善亭,王凌志;煤的镜质组平均反射率绝对标准差(R_(o,sd))作为配煤参数的应用[J];地学前缘;1999年S1期
9 张有生,秦勇,刘焕杰,朱炎铭,姜波,范炳恒;沉积有机质二次生烃有机岩石学特征[J];地质科学;2003年04期
10 周英彪,李帆,张鹏;煤燃烧中钙基脱硫灰样矿物质的电子探针分析[J];发电设备;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刚;陈瑜;;褐煤变质为烟煤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A];2011年全国选煤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文成;王春花;;反射率分布图在炼焦生产应用[A];苏、鲁、皖、赣、冀五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倪碧帅;吴铿;陈洪飞;尹晓莹;韦少华;何海熙;;煤岩分析在宣钢炼焦配煤生产中的应用[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08年
4 孟庆波;;采用配煤炼焦新技术 稳定提高焦炭质量[A];高炉炼铁用焦炭质量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5 孟庆波;;采用配煤炼焦新技术 稳定提高焦炭质量[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申峻;不同煤阶煤的炭化成焦过程及SJ96焦炉成焦工艺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2 徐璋;超细粉再燃降低NOx排放的热态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3年
3 孟德润;大型电站锅炉水煤浆再燃降低NOx排放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7年
4 王羽玲;太西无烟煤超纯制备工艺与装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5 杜聪;水煤浆喷嘴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卫超;煤体中爆炸应力波及爆破作用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西巍;少肥煤配比的配煤炼焦实验室研究与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田甜;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煤岩分析及煤堆体积测量[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4 赵凯荣;哈密煤惰质组结构与CH_4,CO_2,H_2O气体间的相互作用分子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邱健;改善冶金焦炭热态性能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6 忻仕河;煤岩显微组分与CO_2的气化反应特性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4年
7 丁华;煤及其显微组分热解气化反应特性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6年
8 李伟轩;利用煤岩学进行高炉喷吹配煤的机理研究[D];河北理工学院;2002年
9 刘昔跃;焦炭的钝化处理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李俊峰;贫、瘦煤捣固炼焦机理的研究及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泽志;王留成;王福安;;抑制焦炭劣化技术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10年07期
2 Mohamned A.Khan;John F.Gransden;John T.Price;瞿望南;;工业焦炉中焦炭性能的变化[J];武钢技术;1989年02期
3 H.Iwakiri;傅吉臣;;中等温度碳化法生产高炉用焦炭[J];武钢技术;1993年02期
4 李希明;碱金属对焦炭质量影响的试验[J];包钢科技;1983年00期
5 史世庄;雷耀辉;曹素梅;张康华;吴琼;李凤霞;;堆积密度对捣固炼焦焦炭性能的影响[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于永忠;傅六U,
本文编号:677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677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