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人人格否认规则的适用
本文关键词:论法人人格否认规则的适用
【摘要】:2005年,我国《公司法》20条第3款正式以成文法的方式确立了法人人格否认规则,对股东滥用公司独立法人地位及有限责任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适用法人人格否认规则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本文从近9年的审判案例出发,针对该规则的适用进行研究。正文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首先对案例样本的来源和总体特点进行基本介绍。样本案例主要选自于北大法宝案例数据库,经过归纳筛选,共整理出相关案例40件。经过研究发现,在数量庞大的商事诉讼案件中,关于适用法人人格否认规则进行裁判的案件数量较少。以“抽逃出资”类型的案例为例,在北大法宝以“抽逃出资”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案例有336件,但以法人人格否认规则进行裁判的“抽逃出资”案仅有区区3件。该规则在实践中的适用还不是很普遍。另一方面,搜索的大部分样本案例主要来自于东部沿海地区,虽然有案例录入不及时等技术方面的原因,但是还是能够清晰地看出,法人人格否认规则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适用明显多于中西部地区。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归纳法人人格否认规则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滥用法人人格的认定标准不甚统一。案件审判过程中,对于何种情况下才能够适用该规则存在不同的理解,甚至出现不同法院对同一情形有完全不同判决的情况;第二,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分析发现,在适用法人人格否认规则的过程中,法官把较重的举证责任归给了原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被告(公司或者股东)往往实际控制着公司,在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原告完全掌握被告(股东或者公司)滥用法人独立人格的证据并不容易。而且,原告提供的证据必须组成完整的证据链条才有可能被法院采纳。在被告掌握着公司运营以及各种财务数据的前提下,该种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无疑给原告诉讼造成了较大的困难;第三,法人人格否认规则的适用弹性存在争议。该规则的适用能否突破字面意思的限制,其适用对象是否能够扩大到母子公司、关联公司,甚至对该规则进行反向适用,上述情形在实践中都存在较大争议。该部分讨论的重点在于该规则能否进行反向适用。研究发现,实践中既存在支持对法人人格否认规则进行反向适用的案例,又存在不支持该规则进行反向适用的案例。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根据分类标准不同,主要总结出如下原因:第一,对该规则的适用过于谨慎,包括滥用法人人格行为的多样化、关联化以及限制该规则适用的情形过多。现实生活中,部分不法商人在“逐利”思想的驱使下,采取越来越多样、复杂的方式,以公司独立人格的名义,进行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这给司法工作者的判断带来极大难度。实践法官更加重视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在该规则的适用上普遍“审慎”;第二,理论层面原因,包括对该规则的类型化研究不足以及对与该规则相关的其他理论研究不足。目前的理论研究,不足以给审判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帮助;第三,相关制度存在先天缺陷,包括立法不足及大陆法系国家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司法特点限制了该规则的适用。对于法人人格否认规则,我国法律对其仅有原则性的规定,缺乏类型化法律规范。在立法不足的背景之下,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官并没有“主动造法”的功能,被动的法律适用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法人人格否认规则的适用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包括:首先,对法人人格否认的内涵进行再思考。在总结样本判例的基础上,将其现有内涵扩大,使该规则不仅能够调整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还能调整其他滥用法人独立人格的主体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其次,进一步对该规则进行类型化研究,细化分类标准。类型化研究能够为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该规则的适用标准问题进行指导;第三,立法层面上,出台配套的司法解释,明确相关争议焦点。司法解释应当对《公司法》20条第3款予以明确地释义,释明何为“滥用”,何为“严重”。同时,明确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建议采取有条件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第四,发挥典型案例的指导作用。最高法应当及时就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规则的适用情形出台指导性案例,在司法解释出台之前,通过指导案例的形式指导基层审判工作。目前虽然已经有指导性案例颁布,但案例的涉及面较窄,相关的案例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最后,强调法人人格否认规则与《破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衔接。在制定更加具体的规则以及在该规则的适用过程中避免出现矛盾与争议。《破产法》中有很多强调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条款。其他法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税法,税法是调整国家这一“特殊债权人”与所有纳税义务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法律。其本质上都有保护债权人利益之意。在适用上述法律过程中,应注意法人人格否认规则和它们的衔接,避免产生法律适用上的矛盾与争议。
【关键词】:法人人格否认 司法适用 案例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291.91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0
- 导言10-15
- 一、问题的提出10-11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11
- 三、文献综述11-12
- 四、主要研究方法12
- 五、论文结构12-13
- 六、论文创新及主要不足13-15
- 第一章 法人人格否认规则的适用现状15-23
- 第一节 案例统计分析15-17
- 一、样本来源15-16
- 二、样本的总体分析16-17
- 第二节 法人人格否认规则适用的问题17-23
- 一、认定标准不甚统一17-19
- 二、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19-20
- 三、适用弹性存在争议20-23
- 第二章 法人人格否认规则适用问题的原因23-32
- 第一节 适用过于谨慎23-27
- 一、滥用独立人格表现形式多元化、复杂化23-25
- 二、限制适用的情形过多25-27
- 第二节 理论体系不完善27-29
- 一、类型化研究不足27-28
- 二、相关理论研究不足28-29
- 第三节 相关制度存在先天缺陷29-32
- 一、法律规范缺乏可操作性29-30
- 二、控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特点限制该规则的适用30-32
- 第三章 法人人格否认规则适用的完善32-39
- 第一节 对法人人格否认理论进行再认识32-35
- 一、基本内涵的重新思考32-33
- 二、法人人格否认类型化研究的再类型化33-35
- 第二节 对法人人格否认规则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35-39
- 一、出台司法解释对争议问题予以明确35-36
- 二、发布相关指导性案例36-37
- 三、重视与《破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衔接37-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2
- 案例附录42-4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9-50
- 后记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建国;;独立责任与法人人格关系的几点思考[J];群文天地;2013年02期
2 潘华山;法人人格的滥用及其否认[J];法学;1998年03期
3 孙静;论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4 吴锋,杜晓智;法人人格权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肖立胜;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探析[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6 陈红莹,李云捷;论法人人格否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适用[J];云南电大学报;2001年04期
7 王建平,高梅;论法人人格否认理论与实践[J];天府新论;2002年05期
8 吕斌;论我国法人人格制度缺陷对诚信的影响和对策[J];政法论丛;2002年04期
9 刘佳;法人人格权浅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S2期
10 刘惠明;日本公司法上的法人人格否认法理及其应用[J];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吕斌;;论我国法人人格滥用对诚信的影响和对策[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2 陈应春;魏来;;工程款清欠应充分运用法人人格否认规则[A];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池方景;;试论建立企业法人人格否定制度的必要性[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 王永亮;部门规章确认的最低出资额能否作为法人人格否认的依据[N];人民法院报;2007年
2 福建省沙县人民法院 谢昌炜;企业滥用法人人格现象应引起重视[N];人民法院报;2008年
3 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陈定良 曹书瑜;不宜直接以法人人格否定制度追加被执行人[N];人民法院报;2009年
4 韦东宝;从一起股东权纠纷案看法人人格否定制度[N];江苏法制报;2006年
5 祁梁;一人有限责任公司适用 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要件[N];江苏经济报;2009年
6 刘浩 归丽华(作者单位:江苏警官学院昆山市人民检察院);夫妻公司的法人人格是否应予否定?[N];江苏法制报;2005年
7 管若愚;“法人人格”也要有否认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8年
8 张昌 杨礼彪;浅议执行中的法人人格否认[N];江苏法制报;2011年
9 黄俊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初探[N];江苏经济报;2005年
10 魏宝容;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之“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仲崇玉;法人人格学说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晓璐;论宗教法人人格权的权利体系及立法建议[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类兴朋;论法人人格否认规则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3 王婷;法人人格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马晶晶;论法人人格权[D];兰州大学;2008年
5 叶一春;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6 刘晓霞;论法人人格逆向否认制度[D];安徽大学;2015年
7 宋玉庆;法人人格与有限责任制度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8 王荣平;法人人格与有限责任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黄黎玲;论法人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玲;论法人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097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809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