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公司法论文 >

工业园区建设中失地农民入股安置的法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18:33

  本文关键词:工业园区建设中失地农民入股安置的法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失地农民 工业园区 入股安置 股权


【摘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伴随的是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失地农民数量越来越多,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使失地农民分享到社会发展的红利,保障失地农民丧失的土地权益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成为安置模式研究的重要方面。实施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入股安置模式,通过合理的股份设置手段,优化工业园区发展中的利益分配,有效避免农民因丧失土地造成的长期利益受损,将农民的生存发展链接到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中去,实现工业园区的效益共享。本文从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入股安置模式的相关概念界定入手,分析了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入股安置模式的产生动因,介绍了现行入股安置模式在实施方式和操作流程两方面的运作状况,总结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入股安置的法律特征。通过理论分析法,对土地入股进行了经济学、法律科学等多维度的分析,论证失地农民入股安置的理论可行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法,观察土地入股实践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以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的启发,对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入股安置模式中的清产核资、股权实施、股权设置、收益分配、股权管理五个关键环节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法律构建:在土地入股的清产核资方面,通过选择专业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运用科学的价值构成评估方法保证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并通过公示制度形成的外部性评估监督机制,保证评估的公正性,为后续的相关评估提供示范;在股权实施方面,以家庭承包经营权主体为依据确定股东身份,通过入股工业园区的方式分化入股风险,并由失地农民通过集体决策的形式,组织失地农民经济利益共同体作为统一的入股主体,提高入股效率;在股权设置方面,以累积参加优先股的形式保障农民股东的股权收益,并通过成立优先股股东大会,建立表决权复活制度防止持有优先股的农民股东的利益受损;在收益分配方面,以集体股和个人股作为分配收益的基本股权结构,实行以年龄为依据的差异化分配,遵循公司法关于利润分配的强制性要求,进行有层次、有顺序的分配;在股权管理方面,通过加强对农民股东关于股权管理方面的教育,增强农民股东股权管理的能力,提高其股权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配备专业的股权管理人员,提升股权管理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允许股权在本村社范围内的流转,保证股权流转功能在一定范围内的发挥。最后,对入股安置模式的顺利实施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入股安置中引入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对失地农民加强宣传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失地农民 工业园区 入股安置 股权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1;D63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一、引言11-17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研究背景11-12
  • 2、研究意义12
  • (二)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12-15
  • 1、国外对土地征用问题的研究12-13
  • 2、关于安置补偿的公平性问题13
  • 3、关于农村土地入股问题13-14
  • 4、关于征地农民入股安置研究14-15
  •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5-17
  • 1、研究内容15-16
  • 2、研究方法16-17
  • 二、入股安置:失地农民安置的新思路17-24
  • (一) 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入股安置的相关概念界定17-18
  • 1、失地农民17
  • 2、工业园区17-18
  • 3、入股安置18
  • (二) 入股安置模式的产生18-20
  • 1、政府与失地农民之间的利益博弈18-19
  • 2、入驻企业与失地农民间的利益博弈19-20
  • (三) 入股安置模式的实施状况20-21
  • 1、入股安置模式实施的基本方式20-21
  • 2、入股安置模式的操作流程21
  • (四) 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入股安置模式的法律特征21-24
  • 1、入股安置模式的实施是宪法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最好体现22
  • 2、入股安置模式的实施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的应然映射22
  • 3、通过合理的股权设置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22-24
  • 三、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入股安置的理论依据24-28
  • (一) 经济动因分析24-25
  • 1、利益相关者理论24
  • 2、帕累托改进分析24-25
  • 3、资源价值转移理论25
  • (二) 农地入股的比较法考察25-26
  • 1、日本25
  • 2、美国25-26
  • 3、俄罗斯26
  • 4、我国台湾地区26
  • (三) 政策法规依据26-28
  • 四、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入股安置的实践模式分析28-33
  • (一) 南海模式28-30
  • 1、基本情况28-29
  • 2、对南海模式的利弊分析29-30
  • (二) 东江模式30-32
  • 1、基本情况30
  • 2、对东江模式的利弊分析30-32
  • (三) 总结32-33
  • 五、工业园区失地农民入股安置的法律构建33-45
  • (一) 入股安置的清产核资33-34
  • 1、选择专业的评估机构33-34
  • 2、土地使用权评估的价值构成34
  • 3、建立土地使用权价值评估公示制度34
  • (二) 入股安置模式的具体股权实施34-37
  • 1、入股主体34-37
  • 2、入股客体37
  • 3、入股对象37
  • (三) 入股安置的股权设置37-41
  • 1、设置优先股的可行性38
  • 2、优先股的具体设置38-39
  • 3、基于优先股对于失地农民的保护39-41
  • (四) 对失地农民的收益分配41-42
  • 1、收益分配的前提41-42
  • 2、收益分配规则42
  • (五) 股权管理42-45
  • 1、股权管理的必要性分析42-43
  • 2、入股安置的股权管理模式43-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50
  • 后记50-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孔令强;;水电工程移民共享经济效益的机理与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2 李国健;韩立民;;农村土地的社会功能及其补偿依据[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 陈海秋;台湾地区50年来土地政策的三次大变革[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年11期



本文编号:9894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sifalunwen/9894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e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