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情谊行为及其引起的侵权责任

发布时间:2017-10-19 04:12

  本文关键词:情谊行为及其引起的侵权责任


  更多相关文章: 情谊行为 侵权责任 约定排除 公平原则


【摘要】:情谊行为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并非出于经济上利己的动机、而是纯粹出于帮助他人、增进情谊的目的而从事的各类社会活动层面上的交往行为,都可以划入情谊行为的范畴。给付的无偿性、动机的非自利性和合意的非拘束性是情谊行为的主要特征和标志。 既不同于法律行为,也不同于事实行为,情谊行为本身只是不受法律调控,而由道德、习俗等社会规范调节的法外空间。但是,当行为人在实施情谊行为的过程中因过错给对方造成了人身或财产损失时,这一部分就可能进入到了侵权责任法的调整范围。 情谊行为与合同法中的无偿合同具有相似之处,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当事人在行为之时是否具有受法律约束的意愿,而要判断这种意愿是否存在,必须结合事务的种类、原因、目的、经济及法律意义,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和利益状况,行为的实施环境以及执行事务的潜在经济风险等客观因素综合判断。 当情谊行为未被依约履行时,行为受领人既不享有履行请求权,也无权要求行为人赔偿自己的信赖利益损失,但一旦情谊行为得到履行,行为人不得事后依据不当得利主张对方予以返还。在情谊行为当事人之间并不存在合同意义上或缔约过程中的特殊保护义务,当情谊行为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人身财产损害时,只能依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予以追究侵权责任。而在追究情谊行为人的侵权责任过程中,必须注意既要鼓励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行为,又要兼顾受害者利益的保护。 因情谊行为引发的侵权责任,首先应当确立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的归责原则。由于情谊行为的无偿性和非自利性,可以排除故意侵权的可能而将过错类型限制于过失。在情谊行为人具有重大过失的情况下,应当对因此引起的各类损害依法承担侵权责任,且这种责任不得因当事人的事先约定得到排除。在情谊行为人具有轻过失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类推适用合同法关于无偿合同的行为人责任限制的规定,并注意区分因轻过失造成人身和财产类损害的不同处理方式。因行为人轻过失造成的侵权责任,当事人可以通过事先的明示约定予以排除,而关于默示的责任排除约定,原则上应当予以否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的保险状况,尤其是侵权人的责任保险状况,对于侵权责任认定的重要影响。完善机动车的责任保险制度,扩大保险在弥补意外损失方面的作用,不失为解决情谊侵权纠纷的一个多元化途径。 对于情谊行为的受领人具有共同过错的情况,应当依法减轻侵权人的责任份额。在情谊行为人应当依法对因轻过失造成的人身损害承担侵权责任的情况下,结合案件的特殊情况,可以有限制地适用民法中的公平原则,减轻侵权人的赔偿数额。
【关键词】:情谊行为 侵权责任 约定排除 公平原则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3
  • 第一章 情谊行为的性质与界定13-25
  • 一、情谊行为的主要特征13-15
  • (一) 给付的无偿性14
  • (二) 动机的非自利性14-15
  • (三) 合意的非拘束性15
  • 二、情谊行为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15-19
  • (一) 情谊行为与法律行为的界线16-17
  • (二) 情谊行为与无因管理的界线17
  • (三) 情谊行为与事实行为的界线17-18
  • (四) 情谊行为在民事法律体系中的定位18-19
  • 三、情谊行为的判断标准19-25
  • (一) 主观标准19-20
  • (二) 客观标准20-21
  • (三) 情谊行为的判断因素21-25
  • 第二章 情谊行为的法律后果及制度构建的价值出发点25-33
  • 一、情谊行为关系中的权利排除25-27
  • (一) 情谊行为与履行请求权25
  • (二) 情谊行为与信赖利益损失赔偿请求权25-27
  • (三) 情谊行为与不当得利请求权27
  • 二、情谊行为的实施可能引发的侵权问题27-31
  • (一) 情谊行为当事人之间的保护义务27-30
  • (二) 损失的类型30-31
  • 三、情谊行为制度构建的价值出发点31-33
  • (一) 法律干预生活的适当程度31
  • (二) 对社会成员互助行为的鼓励31-32
  • (三) 受害者利益保护的兼顾32-33
  • 第三章 情谊行为引发的侵权责任33-50
  • 一、情谊行为引发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33-36
  • (一) 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问题33-34
  • (二) 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问题34-35
  • (三) 公平责任的适用问题35-36
  • 二、承担侵权责任的过错程度标准36-40
  • (一) 过错的分类36
  • (二) 故意的侵权责任36-37
  • (三) 重大过失的侵权责任37
  • (四) 轻过失的侵权责任37-40
  • 三、侵权责任的约定减免40-45
  • (一) 明示约定40-41
  • (二) 默示约定41-43
  • (三) 保险与默示约定的关系43-45
  • 四、侵权责任的法定减免45-50
  • (一) 自冒风险规则45-46
  • (二) 受害人的与有过失46-47
  • (三) 公平原则的适用47-50
  • 结论50-52
  • 参考文献52-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平宜;;好意施惠之法律思考[J];法学杂志;2008年01期

2 刘铭;;论好意同乘及其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J];法制与社会;2008年23期

3 吴国平;;好意同乘的法律性质浅析[J];法治研究;2009年09期

4 赵霄雁;;浅议好意施惠[J];长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周健美;;“好意施惠”行为及相关的责任承担[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王蕾;王喜云;;浅谈好意同乘民事责任的归责与承担[J];科技信息;2010年28期

7 张乐;;好意同乘法律责任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江东午;;好意同乘的侵权责任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年SA期

9 王雷;;好意同乘中的车主责任问题[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05期

10 王伟;论“情谊行为”的法律定位——以建构纠纷解决机制为目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1058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058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4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