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权处分概念辨析——以不同物权变动模式为视角
本文关键词:无权处分概念辨析——以不同物权变动模式为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无权处分 物权变动 处分行为 物权变动方法 物权变动模式
【摘要】:处分行为是导致物权变动的最常见方式,而物权变动模式是连接处分行为与物权变动的媒介或方法。在不同物权变动模式下,对于处分行为的界定不同,也将导致对于无权处分行为的界定和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认定有所不同。以不同物权变动模式为视角考察无权处分的概念并选择最为合适的物权变动模式,可以为解决《合同法》第51条和《买卖合同解释》第3条在法律适用上可能发生的冲突提供合理解释。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法学院;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人民法院;
【关键词】: 无权处分 物权变动 处分行为 物权变动方法 物权变动模式
【分类号】:D923.6
【正文快照】: 一、问题之提出由于处分行为是导致物权变动的主要原因,因此,处分是一个与物权变动直接相关的问题。而物权变动模式是关于物权变动的具体方法,这就意味着,一项处分行为只有借助于物权变动模式才能实现物权变动之目的,即物权变动模式是连接处分行为与物权变动的媒介或方法。一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友连;;论占有制度的法律价值——兼论《物权法》中占有制度的完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张红云;从预告登记到我国商品房预售合同的登记备案[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宋立新;;浅论我国不动产物权变动的选择模式——以效率与安全为视角[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范怀娟;;物权变动与效率原则之间的关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5 曾江波;王少波;;论不当得利请求权与物上请求权——以物权变动模式为中心[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6 王利明;;物权法定原则[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7 宋慧献;;财产权多元论与知识产权的非人权性[J];北方法学;2011年03期
8 郑永宽;;占有改定与善意取得[J];北方法学;2011年06期
9 张文考;黄玉芬;;登记的意义及其对有关合同效力的作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樊祥峰;;论物权之社会职责的正当性及法律实现[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罗文燕;徐亮亮;;论对不动产登记行为的司法审查——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有关规定[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巧;;论异议登记制度的法律构建[A];全国律协经济专业委员会2010论坛(成都)论文集[C];2010年
4 王同明;胡春红;;新疆兵团土地承包合同法律性质与法律适用问题研究[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C];2011年
5 李晓东;张正云;;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下当事人利益之考量[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4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妍;当代中国物权法基本问题的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2 单平基;水权取得及转让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峰;应收账款担保法律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杨潮声;海域使用权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冬梅;物权法视野下的林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雅萍;期待权导论[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王琳琳;论私权及其体系化[D];吉林大学;2012年
8 马永平;土地权利与登记制度选择[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9 李凤章;登记限度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孙有强;股权公示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婷婷;空间地上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智敏;论我国现行立法下动产附合制度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瑜;买卖合同风险移转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潘俊秀;论动产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夏关根;不动产物权变动中第三人利益保护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振明;论船舶所有权变动的条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何永;物权变动意思主义的坚持与修正[D];湘潭大学;2009年
8 杨智;论我国拾得遗失物制度[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杰;论观念交付制度的适用[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邱穆良;不动产物权异议登记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恒;;论物权法中的无权处分[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王淑华;;论无权处分行为效力[J];才智;2009年33期
3 孙卫国;;浅析对无权处分行为的追认[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4 周喜梅;;无权处分合同效力和物权取得性质——以比较法为视角探究其理论路径依赖[J];前沿;2010年12期
5 古强;江云丰;;论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J];经营管理者;2010年18期
6 黄俊峰;;论无权处分中的利益协调机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项斌;;探索我国无权处分制度[J];法商论丛;2007年01期
8 胡家强;马永婷;;论《合同法》第51条的立法瑕疵及其完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刘琳;;论权利人与善意人利益平衡下的制度选择[J];法制与社会;2009年26期
10 征国忠;;无权处分效力论[J];行政与法;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谢瑞平;程国华;;物权变动模式的经济分析[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蒋光辉;;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3 蒋文军;;论行政审批对特定财产权利转让合同效力的影响——基于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视角[A];中国合同法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4 钱智;;不动产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刘小东;;论无权处分行为[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韩晓春;;专利局的具体行政行为[A];专利法研究(1996)[C];1996年
7 赵建良;;论预告登记制度在我国不动产立法中的完善[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刘华平;;论无权代理合同——从法律逻辑学角度[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凤英;无权处分合同效力待定[N];人民法院报;2004年
2 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 张晓凌;债权人撤销权诉讼中善意取得的法律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8年
3 王轶;从“照着讲”到“接着讲”[N];国际商报;2009年
4 朱皖晃邋中创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共同共有财产的处分效力[N];贵州日报;2007年
5 王素平;论划拨土地上的房地产买卖中的“批准”[N];江苏法制报;2006年
6 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法院 高治;预告登记后后序买卖合同的效力[N];人民法院报;2008年
7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师安宁;物权异议登记与确权之诉[N];人民法院报;2007年
8 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 满洪杰;按份共有人处分及重大修缮决定权之探析[N];人民法院报;2008年
9 金健峰;离婚判决生效前一方处分财产行为的法律效力[N];江苏经济报;2005年
10 史前进 梅建钢;试论共同共有房屋之处分效力[N];江苏经济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军;无权处分合同效力与物权变动模式之关联[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甄增水;民法中的善意[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王宇飞;论我国农村承包地收回制度的权利逻辑[D];吉林大学;2011年
4 姜茂坤;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的物权行为理论[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立梅;无权处分制度之重构[D];山东大学;2006年
2 杨颖;试论无权处分合同之效力[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3 茹毅;物权变动模式与无权处分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王鹏;处分行为与物权变动模式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郑雄;我国民法中无权处分制度的冲突解决与完善[D];贵州大学;2007年
6 贾玉慧;无权处分合同效力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朱辰;我国无权处分合同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秦恒;《中华民国民法》物权变动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陈莉;论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吴布达;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理论与实务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687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068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