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承诺方式制度比较研究——以我国《合同法》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05 09:47

  本文关键词:承诺方式制度比较研究——以我国《合同法》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为例 出处:《法学家》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承诺方式 不作为的默示 通知到达


【摘要】:在有关国际货物贸易的判决与仲裁中,应尽量保持《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自身独立性,原则上不能引用《合同法》的规定。就承诺方式而言,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66条的规定,可将默示承诺(《合同法》第22条后半句)划分为"积极作为的默示"和"不作为的默示";后者亦可被认定为一种特殊的意思表示,以"不作为"的方式完成承诺意思的"到达"。《公约》要求承诺须以积极作为的方式完成,且能够"到达"并适用"到达主义",限制了非履行行为作出承诺的方式。在解释《公约》时,可将非履行行为适用于《公约》第18条第3款而非第1款,以放宽须对特定行为予以通知的要求。
[Abstract]:In the judgment and arbitration concerning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should be maintained as far as possible, and in principle the provisions of the contract Law should not be invoked. Combined with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66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concer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implied commitment (the second half of Article 22 of contract Law)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tacit of positive act" and "implied of omission"; The latter may also be recognized as a special expression of intention to complete the "arrival" of the meaning of the promise by "inaction"... the Convention requires that the undertaking be fulfilled in a positive manner. The possibility of "arrival"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rriving doctrine" limit the way in which non-performance acts make commitment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vention, non-performance acts may be applied to article 18, paragraph 3, of the Convention rather than to paragraph 1. To ease the requirement to give notice of a particular act.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民法总则研究”(批准号:13JJD820012)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3.6;D996.1
【正文快照】: 导言截止到2014年8月,超过80个国家成为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成员国,《公约》的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氋度。这些成员国涵盖了90%以上的主要国际贸易国家,而《公约》也覆盖了至少70%到80%以上的国际商事交易《公约》无疑已经为国际贸易法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韩世远;默示的承诺与意思实现——我国《合同法》第22条与第26条的解释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陈治东,吴佳华;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在中国的适用——兼评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J];法学;2004年10期

3 韩世远;;中国合同法与CISG[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何其生;范晓亮;;法学教育视野下的Willem C.Vis模拟国际商事仲裁辩论赛[J];时代法学;2012年04期

5 曾野裕夫;焦淼淼;;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与PACL的相互作用[J];清华法学;2013年03期

6 米切尔·波乃尔,梁慧星;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是二者择一或相互补充[J];外国法译评;1999年02期

7 梁慧星;统一合同法:成功与不足[J];中国法学;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卫华;;国际刑法概念之辨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张卫彬;;国际习惯法在我国适用探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3 刁伟民;;论国际航空保安公约在中国的适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王维林;法律全球化:一种概念的考察[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刘健;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陈卫东;;条约入宪基本问题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孟德花;浅析合同履行中的不安抗辩权[J];商业研究;2003年06期

8 李高;沈蓉;;情势变迁原则的比较分析[J];才智;2008年07期

9 罗蓝燕;;从国际法看印尼向中国渔船开火事件[J];才智;2009年14期

10 王艳丽;;国际条约在中国的适用探讨[J];才智;2010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何其生;杨泽伟;张辉;许威;;中国国际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3 王传丽;;WTO——一个自给自足的法律体系——兼论一国四地经贸关系新发展[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3年

4 刘继勇;;国际法与国际关系论[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5 魏明杰;;中国与国际条约60年[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刘志云;;中国国际法学的繁荣之路:一种引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路径[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温树斌;;关于国际法“法律性”的辩证思考——理论和实践的视角[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8 孙章季;;国际法与和谐世界的构建[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9 张华;;论尊重人权作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及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影响[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10 李杰豪;;国际和谐与国际法的“系统平衡论”——权力、利益与道德的范畴[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周玉芝;凯尔森法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宋云博;国际货物销售合同违约责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邱一川;世界博览会主办国法律制度与国际规则的协同关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7 温融;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刘衡;国际法之治:从国际法治到全球治理[D];武汉大学;2011年

9 熊剑峰;20世纪初民族主义视野下的《外交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呈元;国际犯罪及其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万泉,丁晓燕;国际航空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J];法学;2002年06期

2 宋亚坤;;浅析CISG对合同效力的除外规定[J];法制与社会;2007年05期

3 张月明;;论Willem C.Vis国际商事仲裁模拟法庭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积极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韩世远;;减价责任的逻辑构成[J];清华法学;2008年01期

5 梁慧星;合同法的成功与不足(上)[J];中外法学;1999年06期

6 徐国建;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国际统一适用──评马格努斯的《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法释义》一书[J];外国法译评;1995年04期

7 陈寒枫,周卫国,蒋豪;国际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及中国的实践[J];政法论坛;2000年02期

8 梁慧星;从“三足鼎立”走向统一的合同法[J];中国法学;1995年03期

9 崔建远;;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定性与定位[J];中国法学;2006年06期

10 韩世远;;出卖人的物的瑕疵担保责任与我国合同法[J];中国法学;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云岭,王阳;默示条款法律问题探析[J];法学论坛;2004年01期

2 张时洪;;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默示行为[J];商品与质量;2009年S2期

3 杨圣坤;;合同法上的默示条款制度研究[J];北方法学;2010年02期

4 贾少杰;;浅论作为型默示[J];现代交际;2012年05期

5 原蓉蓉;;论英美合同法中默示条款的补充及其借鉴[J];学术论坛;2013年02期

6 周群利;要重视法律上的默示[J];中国商贸;1999年03期

7 姚军;汤媛媛;;发包方能否“默示”土地流转[J];农民文摘;2013年01期

8 胡林龙,江辉;合同默示条款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1期

9 马征;;合同默示条款三论[J];华商;2008年03期

10 范辉;;不能忽视的合同默示条款[J];中国石化;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临宏;王朝佐;;政府默示的相对人行为初探[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齐龙;承包商的默示义务[N];江苏法制报;2011年

2 吴成邋陈玉琴;默示赠与的法律效力[N];江苏法制报;2007年

3 赵文英;本案不适用默示[N];人民法院报;2002年

4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郭锋;郑百文重组“默示原则”是否合法[N];中国证券报;2001年

5 李书剑 王仲;13年不主张权利应视为默示追认[N];江苏法制报;2007年

6 刘涛;默示委托下的承揽关系[N];江苏经济报;2014年

7 李书剑 王仲;默示追认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N];江苏法制报;2006年

8 闫文军 郑继功;从调解书看默示的民事法律行为及其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2年

9 林挺;默示商销担保及其法律责任[N];人民法院报;2000年

10 河北省辛集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李延生;两类自愿承受风险的区别与认定[N];检察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圣坤;合同法上的默示条款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刘昕;默示条款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景欣;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默示条款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林承日;合同默示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朱玳萱;论仲裁的默示放弃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于丹;英美合同法中的默示条款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张强华;三明勘察院诉风范公司与大青加油站默示授权案分析[D];湖南大学;2013年

8 汤锋;论合同的默示条款[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825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3825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6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