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论违约金的性质——以《合同法》第114条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3-02 22:17

  本文选题:违约金 切入点:补偿性 出处:《福建法学》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违约金具有补偿与惩罚的双重属性,且其属性会因违约金的种类以及合同的具体情形而不断变化。在选择以损害预设作为判断标准的情况下,我国《合同法》第114条所规定的违约金为补偿性违约金。我国《合同法》没有承认也不应当承认惩罚性违约金。在认定具体合同中违约金的性质时,仍然需要坚持损害预设的判断标准,在当事人约定不明,无法做出解释且未能达成补充协议时,可推定为补偿性违约金。
[Abstract]:The liquidated damages have the dual attributes of compensation and punishment, and their attributes will change continuously because of the types of liquidated damages and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contract. In the case of choosing damage presupposition as the judgment criterion, The liquidated damages stipulated in Article 114 of the contract Law of China are compensatory liquidated damages. The punitive liquidated damages are not recognized and should not be recognized in the contract Law of China. When determining the nature of the liquidated damages in a specific contract,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insist on the judgment standard of damage presupposition. If the agreement of the parties is not clear, can not be explained and the supplementary agreement can not be reached, it can be presumed as compensatory liquidated damages.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分类号】:D9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国猛;;违约金性质浅析——兼论《合同法》第114条违约金的性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2 陈学明;惩罚性违约金的比较研究(上)[J];比较法研究;1989年Z1期

3 雷继平;;违约金司法调整的标准和相关因素[J];法律适用;2009年11期

4 桂菊平;违约金若干基本法律问题研究[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5 孙瑞玺;;论违约金的性质——以《合同法》第114条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2年04期

6 郭丹云;各国立法上违约金性质比较研究[J];河北法学;2005年06期

7 韩世远;违约金的理论问题——以合同法第114条为中心的解释论[J];法学研究;2003年04期

8 黄积虹;违约金基本问题研究[J];思想战线;2002年02期

9 杨立新;中国合同责任研究(上)[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高敏;;关于违约金制度的探讨[J];中国法学;198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房产新政案件裁判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叶金强;;论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的赔偿[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3 韦国猛;;违约金性质浅析——兼论《合同法》第114条违约金的性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4 李明发;无效保证合同的民事责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5 胡小红;论私法的强行性规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6 李明发;试论债的担保的运用——兼论我国民法典中担保制度的体例设计[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7 胡瑾;我国精神损失赔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8 翁连金;无过错责任原则确立原因透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金波;浅析表见代理的代理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阳高峰;;缔约过失类型化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杨延昭;邵兴全;;从“入库规则”到优先权规则的转化:一个公共选择的视角[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冯克乃;;利益均衡理论及其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4 邓海峰;;排污权转让法律问题研究[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5 王海银;;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在合同法领域之比较[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6 支果;;盐业租佃契约法律浅解[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2005年

7 王有志;石少侠;;民商法关系论[A];中国商法年刊创刊号(2001)[C];2001年

8 陈婉玲;梁开斌;;论商业信用权的法律保护[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9 张雪樵;;独家分销权保护之研究[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10 施玉平;;辞职权法律研究[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孟昊;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4 殷悦;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田园;侵权行为客观归责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俊峰;信托财产权能的效用优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周琼;论中国精神损害赔偿的事实及相关基础[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许俊强;目的港受领迟延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周海涛;强制保险法律制度国际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秦玉娈;中国国民税权法律保障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臻;物之瑕疵担保责任独立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韩鑫;税收民事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蒋文瑾;合同解除法律效果的若干问题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娄永;论违约金的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杨坚;旅游合同的违约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石钟旭;侵权法框架内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方建新;论情势变更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赵丽丹;根本违约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尚晓璐;缺陷服务行为致第三人损害的民事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长旭;略论当事人在权利瑕疵担保中的主观过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学明;惩罚性违约金的比较研究(上)[J];比较法研究;1989年Z1期

2 姚蔚薇;对违约金约定过高如何认定和调整问题探析——《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的理解与适用[J];法律适用;2004年04期

3 李国慧;;充分发挥民商事审判职能作用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 全国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J];法律适用;2007年07期

4 王闯;;当前人民法院审理商事合同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J];法律适用;2009年09期

5 桂菊平;违约金若干基本法律问题研究[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6 梁慧星;中国合同法起草过程中的争论点[J];法学;1996年02期

7 蒋志文,李虹;对违约金责任适用若干问题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8 韩世远;违约金的理论问题——以合同法第114条为中心的解释论[J];法学研究;2003年04期

9 崔建远;海峡两岸合同责任制度的比较研究——海峡两岸合同法的比较研究之一[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韩世远;违约金散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震华;违约金比较研究及其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适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海岭;;论我国违约金制度的完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4期

2 赵晓芹;;试论违约金的性质——兼评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9条[J];知识经济;2010年24期

3 郭丹云;向东;兰志刚;;论进一步完善我国违约金制度[J];唐山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杨伟荣;;谈对《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认识——与匡爱民同志商榷[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4期

5 柳建安;赵峰;;论违约金的性质及制度重构[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王玉富;;浅议违约金的性质及制度重构[J];唯实;2008年05期

7 成婧杰;王煜霞;;关于违约金性质的探讨[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7期

8 景欣;;揭开违约金在我国现代经济中的面纱[J];商场现代化;2009年01期

9 上官云;;浅议我国惩罚性违约金责任制[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07期

10 刘文信;;论惩罚性违约金的合理性——从体系化的视角评析我国合同法114条[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晰;;如何解决商品房买卖活动中因逾期交房而可能出现的重复约定和计算违约金的问题[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胡佳;丛中笑;;“双倍赔偿”制度之我见[A];纪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十周年有奖征文获奖文集[C];2004年

3 陈建平;;浅议《消法》第49条关于“惩罚性赔偿”的意义和可操作性[A];纪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十周年有奖征文获奖文集[C];2004年

4 张明;;法律应当设立和鼓励惩罚性损害赔偿[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5 宋学军;翁建敏;;关于完善我国消费者索赔权的几点建议[A];纪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十周年有奖征文获奖文集[C];2004年

6 于金花;;订立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应当注意的问题——从一起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纠纷谈起[A];专利法研究(1994)[C];1994年

7 胡红卫;陈驹;;试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干问题的完善[A];纪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十周年有奖征文获奖文集[C];2004年

8 张仁克;;欺诈与惩罚——对《消法》第49条的认识[A];纪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十周年有奖征文获奖文集[C];2004年

9 陈学斌;薛祖望;;修船费在实现船舶留置权中的清偿位阶[A];中国律师2004年海商法研讨会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海商海事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钟澜;;定金在合同中的性质及其作用[A];2005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原 王芳;合同法违约金制度浅析[N];法制日报;2002年

2 江西省德兴市人民法院 汤向明;妥善处理民间借贷中设立的违约金条款[N];人民法院报;2009年

3 记者 袁祥;高法强调防止放任当事人约定过高违约金[N];光明日报;2009年

4 ;合同知识问答[N];粮油市场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陈景清 何苗;百万违约金!订合同等于愿打愿挨?[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6 孙瑞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中的违约金性质及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4年

7 仲伟;民间借贷合同违约金条款是否有效[N];江苏经济报;2009年

8 陈佳正邋刘英;违约金“过高”的认定和调整[N];江苏法制报;2008年

9 徐文杰邋刘晓夏;司法救济权可以放弃吗?[N];江苏法制报;2008年

10 张英;浅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制度[N];贵州政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席志国;契约自由视角下的损害赔偿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蒋志明;两岸民事违约责任之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施文泼;合同违约责任制度的经济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4 杨志利;违约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蓉霞;试论违约金性质及法律适用[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2 陈艳茹;违约金的法经济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3 王焱;违约金的界定与适用[D];吉林大学;2009年

4 孙超;违约金争点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韦志勇;论违约金的性质[D];广西大学;2002年

6 李文省;论我国的违约金调整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陈惠云;对违约金存在价值及适用问题的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8 潘铭明;论违约金的界定与适应[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9 伍莉;惩罚性损害赔偿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10 阎军;论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58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558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2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