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无权处分辨——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解释与适用

发布时间:2018-04-04 10:07

  本文选题:无权处分 切入点:效力待定 出处:《法学研究》2003年01期


【摘要】:按照民法解释学 ,我国合同法第 51条规定的是买卖等合同的效力待定-而非物权行为的效力待定。买卖等合同可以含有引发物权变动的效果意思。处分权宜作处分能力的解释 ,并影响买卖等合同的效力 ,其适用范围不限于特定物的买卖等。主张无权处分不影响合同效力的四大理由并不充分 ,均存疑问。民法总则关于法律行为的标的须可能、确定、合法的要求并未将债权行为排除在外。第 51条同第 52条、第 54条的衔接平滑 ,与第 1 50条的关系可以按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的规则协调。善意取得为原始取得 ,其成立不以无权处分的合同有效为前提 ,限于有偿合同场合为宜。善意取得确系受让人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合法根据” ,在受让人尚未支付相应价款的情况下 ,不当得利可以存在于标的物的变形物上。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hermeneutics of civil law, Article 51 of the contract Law of our country stipulates that the validity of the contract such as sale and purchase is to be determined-not the effect of the act of real right.Contracts such as buying and selling can have the effect of causing changes in real rights.Disposition should explain the disposition capacity and affect the validity of the contract, and its application is not limited to the sale and purchase of certain things.The four reasons why the unauthorized disposition does not affect the validity of the contract are all questionable.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legal act must be possible and certain that the legal requirement does not exclude the act of creditor's rights.The connection between article 51 and article 52, article 54 is smooth,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article 150 may be reconciled with the rule of Lex specialis over the rule of common law.Bona fide acquisition is the original acquisition, and its establishment is not based on the valid contract of unauthorized disposition, and is limited to the paid contract situation.Bona fide acquisition is the "legal basis" for the transferee to acquire ownership of the subject-matter. If the transferee has not paid the corresponding price, improper enrichment may exist on the variant of the subject-matter.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崔建远;新合同法若干制度及规则的解释与适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丁文联;;无权处分与合同效力——合同法第51条的理解与适用[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家安;买卖的法律结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2 胡玉浪;;劳动报酬优先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3 张洪松;;公司法人格否认:要件解析与类型定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4 吴沈括;;论博客刑事责任之归致——以刑法解释为进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5 张宇润;证券法律机制及其整体的合力[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6 张友连;;论占有制度的法律价值——兼论《物权法》中占有制度的完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郭继;;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模式的立法选择——以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交叉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余玮;方苏琴;;格式条款的价值分析及司法规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张昕;;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屈茂辉;张彪;章小兵;;产权概念的经济学与法学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叶芳;冲突与平衡:土地征收中的权力与权利[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10 杨汉平;政府采购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本寒;艾围利;;物权公示前置主义之构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闫春;;对买卖合同中交付的几点认识[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8期

3 柯木玲;;论二手房买卖中的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8期

4 程艳如;;未登记物权效力探析[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1年05期

5 许东伟;;浅析动产买卖中无权处分的效力[J];知识经济;2011年13期

6 万杨;;以买卖契约为典型分析无权处分合同效力[J];商品与质量;2011年S6期

7 刘炎;;试论无权代理人的民事责任[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1年01期

8 魏月瑜;;论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具体适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1期

9 陈彦晶;;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质疑[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10 杨宁宁;;无权处分和善意取得制度的冲突与协调[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小东;;论无权处分行为[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钱智;;不动产善意取得与无权处分[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程然然;;再议物权行为理论[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王卓勋;;不当得利的几点法律思考[A];中国合同法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5 张立泉;;试析专利分案的不当得利及其对策[A];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曾晓梅;;论不动产善意取得的司法实践[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伦海波;;农地调整制度研究——以“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为中心[A];2011年第二届全国民商法学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张丽敏;申如栋;;论船舶所有权登记[A];第二届广东海事高级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安建忠;尹磊;;机动车物权变动及风险承担探析[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罗文燕;徐亮亮;;论对不动产登记行为的司法审查——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有关规定[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米 健;物权变动原则的司法创制[N];人民法院报;2003年

2 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 陆锡平;无权处分他人财物的合同效力[N];江苏经济报;2009年

3 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法院 高治;预告登记后后序买卖合同的效力[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常鹏翱 李富成;异域之花:物权行为理论概略[N];人民法院报;2005年

5 谭少容;7万元的差价该不该返还?[N];华夏时报;2004年

6 李素珍 韩炜 付蕾;物权法应吸收物权行为理论[N];人民法院报;2005年

7 江苏省江阴市人民法院 黄剑 钱宇穗;本案不构成不当得利[N];人民法院报;2009年

8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师安宁;物权原因行为效力具有独立性[N];人民法院报;2007年

9 马强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债权转让还是无权处分[N];人民法院报;2002年

10 张玉群 王芳;物权行为理论探讨[N];江苏经济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士永;物权行为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2 肖后国;物权变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刘言浩;不当得利法的形成与展开[D];复旦大学;2011年

4 洪学军;不当得利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5 魏潜;论物债二分理论及其对民法典体系建构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孙鹏;物权公示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7 黄常青;不动产物权变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甄增水;民法中的善意[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田峰;我国土地收购储备中的物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霍政欣;不当得利的国际私法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伟;论无权处分不当得利[D];吉林大学;2007年

2 程磊;论权益侵害不当得利[D];河南大学;2004年

3 邢怡;论无权处分[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4 唐宇英;论不动产的善意取得的法律适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兰卫东;论无权处分[D];苏州大学;2003年

6 朱格锋;论动产之无权处分[D];河南大学;2010年

7 尚绪美;无权处分合同及其法律效力[D];清华大学;2007年

8 许艳艳;不当得利制度对财产归属和财产变动的调整[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9 李晨;不当得利构成要件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10 王军;从物权行为理论谈我国物权变动立法模式的选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09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1709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8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