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引诱违约”法律关系双重属性的协调
本文关键词:论“引诱违约”法律关系双重属性的协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引诱违约(inducement of breach of contract),又称合同干涉(Contract Interference),属于第三人侵犯债权的一种,是一个并不新鲜却在我国仍属比较边缘化的法律问题,无论是合同法还是侵权责任法对此均有涉及,但我国法律对其构成要件、免责事由等又缺乏明确规定,容易造成司法实践上的模棱两可。同时,对于这一问题在竞争法视野下的研究相对偏少,笔者从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对硬币的两面——“引诱违约”法律关系的侵权法和竞争法两个属性进行了全面探讨,并就健全我国第三人引诱违约制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笔者首先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引出一个问题的两面,其后阐述本文的主要写作目的,并就论证思路做简要说明。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是介绍“引诱违约”的起源与历史沿革,在综合两种属性的基础上笔者尝试着给出一个自己对于“引诱违约”的定义;第二章是探讨“引诱违约”法律关系的侵权法和竞争法的双重属性,重点是从竞争法的角度探讨如何完善“竞争型引诱违约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免责事由,并以“引诱违约”应对措施的反竞争性反证“引诱违约”的竞争属性;第三章是谈两种属性之间的协调机制,并在审视原有机制不足的基础上引入“效率违约”理论,进而奠定形成新的协调机制;第四章在谈我国实践尤其是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引诱违约”问题的规制与不足以及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为契机,尝试给出笔者在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四个方面的建议。结论部分乃笔者撰写此文的一点初衷与感慨以及观点总结。
【关键词】:合同干涉 竞争型引诱违约 效率违约 协调机制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12.2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3
- 一、问题的引出11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1-12
- 三、本文的主旨及研究思路12-13
- 第一章 “引诱违约”的沿革与概念13-15
- 一、起源和历史沿革13-14
- 二、“引诱违约”的概念14-15
- 第二章 “引诱违约”的双重属性分析15-27
- 一、“引诱违约”的侵权法属性15-18
- (一)侵权属性概述15
- (二)引诱违约责任构成要件 传统侵权法观点15-16
- (三)干涉预约关系一般不构成引诱违约16-18
- 二、“引诱违约”的竞争法属性18-25
- (一)竞争型引诱违约行为中第三人的认知因素18-20
- (二)竞争型引诱违约行为中第三人的意志因素20-21
- (三)竞争型引诱违约行为须具有不法性或严重违背善良风俗21-22
- (四)竞争型引诱违约行为必须是造成债权受损的主因22-23
- (五)正当竞争——引诱违约侵权的免责事由23-25
- 三、“引诱违约”应对措施的反竞争性分析25-26
- (一)债权人的应对25-26
- (二)引诱违约行为人的反应对26
- 四、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引诱违约”双重属性的协调27-33
- 一、协调的必要性27-28
- 二、原有的协调机制及其不足28-29
- 三、“效率违约”理论及其对责任分配的影响29-31
- 四、新的协调机制的确立31-33
- 第四章 我国“引诱违约”制度的现状与建议33-45
- 一、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引诱违约问题的规制与不足33-36
- (一)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33
- (二)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规制第三人引诱违约行为的不足33-35
- (三)德国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此的借鉴35-36
- 二、目前我国“引诱违约”制度存在的问题36
- (一)法律归属不清36
- (二)归责要件不明36
- (三)法律适用缺乏稳定性和普遍性36
- 三、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36-39
- 四、完善我国“引诱违约”制度的建议39-45
- (一)立法方面的建议39-41
- (二)司法方面的建议41
- (三)执法方面的建议41-42
- (四)守法方面的建议42-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宗玉;;不正当低价销售行为的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2 李强;;国际贸易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之特性初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3 肖扬零;;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主体的反思与重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崔戟;;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司法认定问题[J];中华商标;2010年12期
5 周云涛;;信用权之反思与重构[J];北方法学;2010年06期
6 荣国权;王学芳;;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经营者”概念的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7 胡燕;;论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经营者概念的完善[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江帆;商誉与商誉侵权的竞争法规制[J];比较法研究;2005年05期
9 杜新丽;;从比较法的角度论我国反垄断争议的可仲裁性[J];比较法研究;2008年05期
10 周斌;几个出版热点现象的法律思考[J];编辑之友;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清平;;论我国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A];专利法研究(2004)[C];2005年
2 燕永波;;浅析真实性比较广告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3 张雪樵;;独家分销权保护之研究[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4 李德成;;域名转让过程中的商业秘密保护[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5 刘坚勇;;论以知名服务特有名称保护企业的字号权——对冠芝霖手机大卖场企业字号被侵权案的思考[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6 李艳华;;美国法律史上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问题[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民商法的变革[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元聪;外部性问题解决的经济法进路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王亚南;分析实证语境下反垄断复合法律关系的法理反思[D];吉林大学;2012年
3 赖文平;商业名称与商标之冲突[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4 周昀;反垄断法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张湘赣;中国反垄断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6 文学国;滥用与规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孙维佳;论欧盟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魏玮;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的利益平衡[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9 李剑;搭鲁:法律和经济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陈志广;反垄断:交易费用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亓正;商业贿赂的经济法规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园;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认定相关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莹;技术秘密许可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吴立强;具体不正当竞争行为模式探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亮;试论未注册商标的法律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静;试论美国商标法中的反向假冒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朱腾华;企业商业秘密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烟台大学;2010年
8 董莲莲;我国新型商业贿赂犯罪的预防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庄玮;比较广告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南庆鑫;驰名商标淡化问题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引诱违约”法律关系双重属性的协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5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348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