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上市公司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3 05:01

  本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001年证监会进行上市公司分红政策向导开始,上市公司强制分红问题便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开始推行上市公司强制分红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公司自治无法协调大股东滥用股权优势侵占小股东利益的情况下,以国家干预的手段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不受侵害,同时形成上市公司分红文化,使得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理念深入人心,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稳定有序地迈向成熟阶段。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强制分红的制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现行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现阶段可行的政策完善建议。第一章介绍了我国强制分红制度的基本概念、强制分红的制定背景、具体规定以及强制分红制度在我国的实施现状。目前,我国将上市公司最近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硬性要求以强制上市公司进行分红。在强制分红制度引入之际,我国证券市场刚刚经历十年的发展,在市场上存在着上市公司不向股东进行分红、中小股东在分红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投机心理膨胀、大股东普遍通过关联交易私吞公司财产、以及许多上市公司受政府干预严重等情况,在这些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小投资者利益堪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二级市场投机现象严重。自2001年开始,证监会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逐步强化对上市公司分红的要求和监管:从政策倡导到2004年明确以上市公司最近三年有过现金分红作为其再融资的条件,2006年规定了上市公司再融资必须满足的现金分红的比例,2008年进一步提高该比例,2012年开始在公司利润分配方面提出信息披露的要求,并明确保荐人和独立董事在分红事项上的责任,2013年后进一步细化了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要求。随着强制分红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分配现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主要表现在现金分红总额每一年都在增长,分红比例提高,上市公司的分红程序也越来越规范化,但由于制度环境、制度设计及配套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单个公司分红的连续性不强,上市公司分红情况距离理想目标尚有一段距离。第二章从代理成本和信息传递两大经济学理论及强制分红对证券市场的积极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推行强制分红的正当性,明确了基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强制分红的必要性。代理成本理论认为,公司经营者极易利用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利益而非最大程度地为全体股东和公司服务,强制上市公司分红能够减少公司现金流量,从而降低公司经营者支配公司现金流量的空间,公司经营者利用经营优势为大股东或自身谋取利益的基础变小,从总量上控制了公司经营者对公司利润的蚕食,能够大大降低公司经营的代理成本。根据信息传递理论,上市公司定期稳定地向投资者进行分红,能够向市场上的投资者传递公司业务稳定、财务状况良好、值得长期投资的信息,提高公司的投资价值。在证券市场方面,强制上市公司分红可以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增强市场的投资功能,改善市场投机现象,维护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但强制分红制度正当性也有一定的边界,不能过度干预公司自治,制度设计应当合理,从强制上市公司内部建立完善的分红表决机制、提高分红方案制定与执行的透明度、充分保证外部股东对公司分红事项的参与度等方面强制上市公司分红,并应在不同阶段灵活调整适用强制分红政策。第三章论述了我国强制分红现行制度中影响其积极效应的问题所在,主要表现为强制分红的强制方式失当及我国红利税方面存在问题。强制方式的不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我国当前与再融资资格挂钩的强制手段不能够强制二级市场上所有的公司进行分红,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第二,没有区分阶段和行业对上市公司进行强制分红,所有的上市公司适用的是一样的强制标准,没有考虑到很多处于发展阶段的上市公司资金需求量大,强制其进行分红并将分红情况作为再融资的条件存在不合理性;第三,经学者研究,在规定了强制分红比例后,发放分红比例刚好符合强制要求的公司明显增多。很多公司为了满足融资要求发放“门槛”股利,一旦没有融资需求后立刻停止分配红利,强制分红要求的分红比例的有效性存疑。除了制度本身强制方式存在缺陷,在与分红制度配套的红利税税收制度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在征收企业所得税后继续对投资者收取红利税,存在对企业净利润进行双重征税的情况,但对机构投资者不征收红利税,对个人投资者而言并不公允,另外根据差别化税率对个人投资者征收红利税也不利于股东整体分红积极性的提高。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在了解现行制度的缺失及参考域外强制分红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强制分红制度的建议。第一,改变目前与融资相挂钩、“一刀切”的强制手段,明确将分红作为上市公司的硬性标准要求上市公司进行分红,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以公司的生命周期、行业特征为参照指标细化强制分红要求,并对不按照规定分红的公司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如证监会定期将不遵守分红规定的上市公司进行公告谴责等。另一方面对于符合强制分红要求的公司给予一定的奖励,如缩短其再融资审核期限,节约公司融资的时间成本。第二、完善配套税收制度,改革红利税制度中的不合理的规定,从税收方面促进强制分红的完善和落实。第三,在强制分红制度的基础上提高中小股东对分红方案的话语权,如引入股东分段表决,以5%的持股比例为划分标准将上市公司股东分为中小股东和大股东两类,共同对上市公司利润分红方案进行表决,切实保障所有投资者的利益都得到保护,并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以增强小股东的实力。第四,构建强制分红之诉作为强制分红的最后一道救济保障,并在强制分红之诉的设计上实行举证责任倒置,降低中小股东提供证据证明的难度。同时,在强制分红之诉的适用上严格把控,设定强制分红之诉的起诉门槛,引入诉讼担保,防止中小股东滥诉影响上市公司正常经营。
【关键词】:上市公司 强制分红 投资者利益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287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6
  • 一、问题的提出11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11-12
  • 三、文献综述12-13
  • 四、主要研究方法13-14
  • 五、论文结构14
  • 六、文章的主要创新及不足14-16
  • 第一章 我国上市公司强制分红制度的形成及实施现状16-21
  • 第一节 制度形成的背景及具体规定16-19
  • 一、强制分红制度的特定背景16-18
  • 二、强制分红制度在我国的发展18-19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分红现状19-21
  • 一、分红比例逐步提高19-20
  • 二、分红不稳定缺乏连续性20-21
  • 第二章 上市公司强制分红制度的正当性分析21-29
  • 第一节 强制分红制度的理论支撑21-23
  • 一、代理成本理论21-22
  • 二、信息传递理论22-23
  • 第二节 强制分红对证券市场的积极效应23-26
  • 一、保护中小股东利益23-24
  • 二、增强证券市场投资功能、减少股市投机24-25
  • 三、维护证券市场稳定性25-26
  • 第三节 强制分红正当性的边界26-29
  • 一、国家强制与公司自治的关系27
  • 二、我国强制分红的边界选择27-29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强制分红制度的不足29-35
  • 第一节 强制方式的失当29-32
  • 一、缺乏普遍约束力29-30
  • 二、未区分行业与公司规模30-31
  • 三、强制分红比例的有效性存疑31-32
  • 第二节 红利税收制度的不合理32-35
  • 一、双重征税32-33
  • 二、差别化税率存在的问题33-35
  • 第四章 上市公司强制分红制度完善35-45
  • 第一节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分红强制方式35-38
  • 一、强制方式的改革方向36-37
  • 二、强制方式的具体建议37-38
  • 第二节 强制分红中税收政策的跟进38-39
  • 第三节 提高中小股东对分红方案的话语权39-41
  • 一、股东分段表决机制的引入40
  • 二、以机构投资者壮大中小股东实力40-41
  • 第四节 构建强制分红制度的救济机制41-45
  • 一、强制分红之诉的基本设计42-43
  • 二、防止强制分红之诉滥用43-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50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0-51
  • 后记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圆;;美国公司治理机制的晚近发展[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郭富勤;;关于完善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制度的若干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5期

3 孙丽;金融体系与公司治理——日、美、德比较分析[J];日本研究;2003年01期

4 陈文荣;面对风险:证券公司怎么办?[J];中国律师;1999年11期

5 剧锦文;;美国大公司“造假”与美国公司制度批判[J];红旗文稿;2003年04期

6 严也舟;;法律环境、政府干预与公司治理研究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14期

7 彭朝明;;提高厦门特区上市公司质量探析[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2年04期

8 陈界融;;股东协议与公司章程若干法律问题比较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周峻山;;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违规行为的分析及对策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10 蔡洪文;上市公司会计作假分析[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子淳;初旭;;公司治理视域下法律对股东保护研究现状展望[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赵增耀;;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朱善利;朱启兵;唐正清;;股权结构、治理模式与公司业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的经营管理”经营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金成隆;纪信义;李欣蓉;;公司股权结构与创新活动绩效之关连性分析:中国新兴市场[A];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5 王琨;候宇;;股权结构对公司市盈率的影响——来自中国股市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6 马连福;曹春方;;政府干预、公司治理与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曹国华;林川;;CEO变更、公司业绩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盈余与真实盈余的检验[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叶敏敏;;后金融危机时代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变化的动因及效应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2011)论文集[C];2011年

9 吴越凡;;我国保险公司股权结构与治理机制研究[A];十二五·新挑战: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1[C];2011年

10 韩亮亮;;行业竞争、第一大股东与公司绩效——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万;一个关于“公司治理”的小故事[N];经理日报;2009年

2 ;上市公司岂是“唐僧肉”[N];中国证券报;2001年

3 冯根福;正确认识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4 记者 金涛;小贷公司施展拳脚正当时[N];浙江日报;2011年

5 刘晓健 刘磊;强化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监管[N];证券日报;2003年

6 证券时报记者 郭渭鹏;治理扎紧风险篱笆 宁夏上市公司精彩跨越[N];证券时报;2009年

7 彭飞 张燕丽;能否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权益[N];中国企业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熊欣;大股东破产 上市公司福祸难料[N];证券日报;2006年

9 冯小树;被否公司被否理由[N];中国证券报;2007年

10 记者 张兰;保监会:推动公司治理架构从“形似”走向“神至”[N];金融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菲菲;人力、股权、债务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金鑫;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海平;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庞金勇;上市公司高管变更与公司治理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张伏波;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阳;制度制约下的上市公司高管变更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李静;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贵;论中国公司治理完善[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宋志鸿;以激励机制强化公司治理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马磊;高管更换、公司业绩与治理机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猛猛;有限责任公司除名权制度探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2 王多仁;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朱雅宁;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郑春潮;公司治理机制的相关性与替代性研究[D];西安财经学院;2015年

5 刘慧娟;MC公司并购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张峰;JH茶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7 万昌海;A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8 包逢春;科技型小微企业A公司创立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余坚;J担保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10 沈靓;创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强制分红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gjifalunwen/283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5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