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我国开征遗产税的法律制度构建

发布时间:2017-05-11 16:11

  本文关键词:我国开征遗产税的法律制度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贫富差距两极分化问题与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会矛盾,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健康。而遗产税作为可以解决我国贫富差距的一个有效办法而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所以对于遗产税的研究刻不容缓。遗产税是针对国家公民死亡后所遗留下来的财产所征收的一种税。从我国目前的经济以及社会综合情况进行分析,我国尽快制定并且实行遗产税的征收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国民贫富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创建公平、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征收遗产税所需的各方面条件。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通过合理运用比较与研究的方法,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征收遗产税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综合探讨。从整体的角度而言,本篇文章在对遗产税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与概括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征收遗产税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较为基本的论证。本篇文章主要从几大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遗产税进行了定义,并且对其性质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论述,以便于读者对遗产税的相关概念有一个较为初步的了解;第二部分,对遗产税的开征条件与面临的难点进行分析与概括,为遗产税的征收以及后期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相关遗产税的起源以及发展情况进行介绍与比较,并且就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遗产税制度对我国遗产税制度构建的借鉴意义进行研究阐述;第四部分,通过对我国遗产税立法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针对未到期债权征收遗产税问题,遗产税立法与继承法的联系与区分问题遗产税扣除额与继承顺位关系的问题等进行研究;第五部分,针对我国开征遗产税所需要的有关的课税要素进行设计,从纳税主体,征税对象与范围,税率起征点与税收优惠减免到相应的法律责任进行细致化合理化设计,从而为我国征收遗产税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基础。第六部分,提出我国征收遗产税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与构建。通过对我国遗产税的法律规范以及相关形式进行研究来对遗产税立法提出相应的建议。笔者认为,遗产税相关制度以及特点更适宜我国国情。接下来,本文将对我国的遗产税的法律制度构建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遗产税立法 中国遗产税 遗产税课税要素 继承顺位 公证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引言10-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3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4 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拟解决的问题13
  • 1.5 创新之处13-14
  • 1.6 研究方法14-15
  • 1.6.1 文献研究法14
  • 1.6.2 比较研究的方法14
  • 1.6.3 价值分析的方法14-15
  • 第2章 我国遗产税制度立法的理论基础15-19
  • 2.1 遗产税的涵义及性质15-16
  • 2.1.1 遗产税的涵义15
  • 2.1.2 遗产税的性质15-16
  • 2.2 遗产税立法的理论依据16-19
  • 第3章 我国遗产税的开征条件分析19-24
  • 3.1 开征遗产税的经济条件19
  • 3.2 开征遗产税的制度条件和法律环境19-20
  • 3.3 开征遗产税拥有广泛的民意支持20-21
  • 3.4 我国遗产税开征立法面临的困难21-24
  • 3.4.1 我国遗产税立法进程21-22
  • 3.4.2 《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的主要内容22
  • 3.4.3 《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的主要问题22-24
  • 第4章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遗产税制度的比较研究24-28
  • 4.1 各国遗产税法律制度类型的对比分析24-25
  • 4.1.1 美国的遗产税和赠与税24
  • 4.1.2 日本的继承税和赠与税24-25
  • 4.1.3 我国台湾地区遗产税制度的立法现状25
  • 4.2 遗产税制的国际比较25-26
  • 4.3 国外遗产税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26-28
  • 第5章 我国遗产税立法的相关法律问题28-33
  • 5.1 未到期债权征收遗产税28
  • 5.2 遗产税立法与继承法的联系与区分28-29
  • 5.3 遗产税扣除额与继承顺位问题的关系29-30
  • 5.4 遗产税与赠与税的协调配合30
  • 5.5 房产征收的遗产税和房产税的冲突解决30-31
  • 5.6 信托规避遗产税的立法应对31-33
  • 第6章 我国遗产税立法有关课税要素的设计33-38
  • 6.1 纳税主体33
  • 6.2 征税对象与范围33-34
  • 6.3 起征点和税率的选择与设计34-35
  • 6.4 税收优惠及减免35-36
  • 6.5 法律责任36-38
  • 第7章 我国遗产税立法的配套制度38-43
  • 7.1 关于遗产税立法的几点建议38-39
  • 7.1.1 建立和完善个人收入申报、财产登记制度38
  • 7.1.2 建立健全个人财产评估制度38-39
  • 7.1.3 建立和完善税前财产赠与制度39
  • 7.1.4 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39
  • 7.2 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39-43
  • 7.2.1 个人财产实名制40-41
  • 7.2.2 公证制度41
  • 7.2.3 资产评估制度41
  • 7.2.4 死亡报告制度41-42
  • 7.2.5 对公民向境外转移财产的约束制度42-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47-48
  • 后记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公证制度将作重大改革[J];决策探索;2000年09期

2 王恩生;浅谈我国招投标立法及公证在其中的作用[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3 徐亢美;推行“人才公证”迫在眉睫[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我国将建立统一“网络公证”平台[J];信息网络安全;2002年04期

5 阮竹君;;事前预防与事后追究,孰重孰轻?我国应建立必须公证制度[J];中国公证;2002年06期

6 王士刚;;公证人员及公证组织在公证立法中应该明确几个重要原则[J];中国公证;2002年01期

7 薛凡;;我盼望公证人能够成为一种社会信用文化[J];中国公证;2002年01期

8 詹爱萍;;中国公证的起源[J];中国公证;2002年01期

9 ;一样贷款 两样结局 不办公证“吃闷亏”[J];中国公证;2002年02期

10 王红英;公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J];中国司法;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彩英;肖文;;“入世”与中国公证制度的创新[A];加入WTO与新时期政法工作前瞻——加入世贸组织与维护社会稳定法律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菱;公证真实合法才公正[N];北京日报;2004年

2 记者 王国明;公证制度将走向市场[N];中国工商报;2000年

3 周士君;告别功利的“公证”才会公正[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4 张建武 山西省太原市城北公证处;进一步发挥公证职能作用 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N];山西政协报;2009年

5 网讯;我国将建统一的“网络公证”平台[N];人民邮电;2002年

6 本报记者 米娜;“公证”解难渐被百姓认同[N];黑龙江日报;2010年

7 第二军医大学法学教研室 徐青松 王秀忠;实施手术公证制还是谨慎为好[N];健康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孔令泉;术前公证难缓医患矛盾[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史容淼;公证 能让典当高枕无忧?[N];中国商报;2012年

10 ;两岸共同研讨公证事务[N];团结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笃恒;公证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娜;我国公证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高春雷;我国开征遗产税的法律制度构建[D];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

3 郝海涛;外国公证制度比较及借鉴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徐青;中法公证制度比较[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方方;中国公证制度演进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梁群群;中日公证制度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7 阿拉玛韩;中俄两国公证制度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8 吴美明;房地产法定公证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陈孝才;论我国公证制度的立法完善[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周怀滨;公证制度改革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开征遗产税的法律制度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7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gjifalunwen/357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8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