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转让股权行为的私法效力
发布时间:2022-02-26 17:24
冒名转让股权行为,指非权利人在未经原持股股东同意或授权的情况下,通过冒用原股东名义的方式,擅自将他人持有的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给第三人的行为。冒名转让他人股权的纠纷在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发生,然而无论是在司法领域还是在理论界,对于冒名转让股权行为的性质和法律效果,至今没有达成共识。鉴于此,本文将冒名转让股权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该行为的性质与法律适用。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冒名转让股权行为依此可以分为签订冒名转让股权协议的合同行为和冒名处分他人股权的处分行为,先要对这两个行为依次进行分析,再对冒名转让股权行为的私法效力做出判断。对于合同行为,冒名转让行为牵涉到冒名人、相对人和名义载体,本文以意思解释作为分析手段,认为冒名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在冒名人与相对人之间成立。由此也明确了冒名转让股权行为不是无权代理,不能用无权代理制度解决冒名转让股权纠纷。通过检索处分权缺失、恶意串通、刑事犯罪等可能存在的合同瑕疵,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冒名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因欠缺处分权而效力待定。对于处分股权的行为,股权是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与物权在权利内容、权利性质和行使方式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股权变...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不同的裁判和观点
2.1 司法实务中的裁判分歧
2.1.1 非本人真实意思无效
2.1.2 恶意串通无效
2.1.3 合同不成立
2.1.4 无权处分
2.1.5 善意取得
2.1.6 无权代理
2.2 国内法学界对相关问题的探讨
2.2.1 冒名行为与代理
2.2.2 冒名转让股权行为与善意取得
2.3 小结
3 冒名转让协议的效力
3.1 合同主体的确定
3.1.1 需要考虑的因素
3.1.2 从法律行为成立的角度入手
3.1.3 冒名转让他人股权的法律关系主体
3.2 处分权缺失对协议效力的影响
3.2.1 股权变动模式的争论
3.2.2 股权变动遵循修正的意思主义模式
3.2.3 无权处分的股权转让协议效力待定
3.3 冒名转让协议的其他效力瑕疵辨析
3.3.1 恶意串通
3.3.2 欺诈
3.3.3 刑事犯罪
3.4 小结
4 冒名转让股权行为不适用善意取得
4.1 有限公司股权参照适用物权善意取得存在困境
4.1.1 股权与物权在性质和变动模式上的本质差别
4.1.2 股权欠缺善意取得的权利外观基础
4.1.3 善意的判断标准和善意时点无从确定
4.2 冒名处分行为不能适用善意取得
4.2.1 善意取得的无权处分为狭义的无权处分
4.2.2 善意取得只保护对权利外观的信赖利益
4.2.3 善意取得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4.3 小结
5 冒名转让股权行为的法律效果
5.1 冒名转让股权应适用无权处分的一般规则
5.2 行为主体的民事责任
5.2.1 冒名人对名义载体的侵权责任
5.2.2 冒名人对相对人的缔约过失责任
5.2.3 恶意相对人共同侵权的连带责任
5.3 不同情形的裁判建议
5.3.1 公司未发生较大组织经营变化
5.3.2 公司发生较大组织经营变化
5.3.3 股权被再次转让的
5.4 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法总则》中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立法问题研究[J]. 董万程,王继君. 法律适用. 2017(11)
[2]论恶意串通[J]. 茅少伟. 中外法学. 2017 (01)
[3]论商事裁判中刑民交叉案件的犯罪构成与合同效力认定[J]. 詹巍. 法治研究. 2016(06)
[4]恶意串通制度中的“串通”分析——以司法审判为视角[J]. 王益强. 昆明学院学报. 2016(04)
[5]股权善意取得之质疑——基于解释论的分析[J]. 张双根. 法学家. 2016(01)
[6]非权利人转让股权的处置规则[J]. 石一峰. 法商研究. 2016(01)
[7]我国有限公司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缺陷与建构——基于权利外观原理的视角[J]. 余佳楠. 清华法学. 2015(04)
[8]论不动产冒名处分的法律适用[J]. 戴永盛. 法学. 2014(07)
[9]德国法上股权善意取得制度之评析[J]. 张双根. 环球法律评论. 2014(02)
[10]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变动模式研究——以公司受通知与认可的程序构建为中心[J]. 李建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2)
硕士论文
[1]论冒用他人名义实施之行为的法律效果[D]. 蒋子翘.西南政法大学 2015
[2]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研究[D]. 张睿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3]有限公司股权的善意取得[D]. 高川良.西南政法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44856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不同的裁判和观点
2.1 司法实务中的裁判分歧
2.1.1 非本人真实意思无效
2.1.2 恶意串通无效
2.1.3 合同不成立
2.1.4 无权处分
2.1.5 善意取得
2.1.6 无权代理
2.2 国内法学界对相关问题的探讨
2.2.1 冒名行为与代理
2.2.2 冒名转让股权行为与善意取得
2.3 小结
3 冒名转让协议的效力
3.1 合同主体的确定
3.1.1 需要考虑的因素
3.1.2 从法律行为成立的角度入手
3.1.3 冒名转让他人股权的法律关系主体
3.2 处分权缺失对协议效力的影响
3.2.1 股权变动模式的争论
3.2.2 股权变动遵循修正的意思主义模式
3.2.3 无权处分的股权转让协议效力待定
3.3 冒名转让协议的其他效力瑕疵辨析
3.3.1 恶意串通
3.3.2 欺诈
3.3.3 刑事犯罪
3.4 小结
4 冒名转让股权行为不适用善意取得
4.1 有限公司股权参照适用物权善意取得存在困境
4.1.1 股权与物权在性质和变动模式上的本质差别
4.1.2 股权欠缺善意取得的权利外观基础
4.1.3 善意的判断标准和善意时点无从确定
4.2 冒名处分行为不能适用善意取得
4.2.1 善意取得的无权处分为狭义的无权处分
4.2.2 善意取得只保护对权利外观的信赖利益
4.2.3 善意取得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4.3 小结
5 冒名转让股权行为的法律效果
5.1 冒名转让股权应适用无权处分的一般规则
5.2 行为主体的民事责任
5.2.1 冒名人对名义载体的侵权责任
5.2.2 冒名人对相对人的缔约过失责任
5.2.3 恶意相对人共同侵权的连带责任
5.3 不同情形的裁判建议
5.3.1 公司未发生较大组织经营变化
5.3.2 公司发生较大组织经营变化
5.3.3 股权被再次转让的
5.4 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法总则》中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立法问题研究[J]. 董万程,王继君. 法律适用. 2017(11)
[2]论恶意串通[J]. 茅少伟. 中外法学. 2017 (01)
[3]论商事裁判中刑民交叉案件的犯罪构成与合同效力认定[J]. 詹巍. 法治研究. 2016(06)
[4]恶意串通制度中的“串通”分析——以司法审判为视角[J]. 王益强. 昆明学院学报. 2016(04)
[5]股权善意取得之质疑——基于解释论的分析[J]. 张双根. 法学家. 2016(01)
[6]非权利人转让股权的处置规则[J]. 石一峰. 法商研究. 2016(01)
[7]我国有限公司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的缺陷与建构——基于权利外观原理的视角[J]. 余佳楠. 清华法学. 2015(04)
[8]论不动产冒名处分的法律适用[J]. 戴永盛. 法学. 2014(07)
[9]德国法上股权善意取得制度之评析[J]. 张双根. 环球法律评论. 2014(02)
[10]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变动模式研究——以公司受通知与认可的程序构建为中心[J]. 李建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2)
硕士论文
[1]论冒用他人名义实施之行为的法律效果[D]. 蒋子翘.西南政法大学 2015
[2]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制度研究[D]. 张睿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3]有限公司股权的善意取得[D]. 高川良.西南政法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448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gjifalunwen/3644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