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权与维稳之间:中国劳动关系的困境与出路
本文关键词:在维权与维稳之间:中国劳动关系的困境与出路 出处:《探索与争鸣》2013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迫使中国劳动关系必须在极短的时期内完成发展与转型双重任务。中国劳动关系的"重叠演化"与压制型劳动体制所造成的不良劳动关系,是劳动维权抗争频发的根本原因。而劳工维权抗争与地方政府"维稳"理念相矛盾,则使中国劳动关系深陷困境。当下劳动关系存在着"政治上的国家主人与现实中的弱势群体"、"较先进的劳工立法与较恶劣的劳工处境"、"庞大的工会组织与软弱的维权能力"三大悖论。走出维权与维稳的困境,需要在观念上认识到劳动维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行为,在制度上完善劳工维权的制度保障,在法理上确认劳动者的双重身份,在政策上理顺就业政策与劳动政策的关系。
[Abstract]:Reform, opening up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dual tasks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must be completed in a very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overlapping evolution" of Chinese labor relations and the adverse labor relations caused by the oppressive labor system. It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frequent labor rights struggle, and the labor rights struggle contradicts the idea of "maintaining stability"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t present, there are "political masters of the country and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reality", "more advanced labor legislation and worse labor situation". "huge trade union organization and weak ability of safeguarding rights" are three paradoxes. To get out of the dilemma of safeguarding rights and maintaining stability, we need to realize that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is the normal behavior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Perfect the system safeguard of labor rights in the system, confirm the dual identity of the laborer in the legal principle,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employment policy and the labor policy in the policy.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国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基金】:中山大学985工程三期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 珠江学者支持计划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广东和谐社区研究” 中山大学社会建设论坛专项资助计划
【分类号】:F249.26;D922.5
【正文快照】: 不稳定的劳动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变革过程。市场化改革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对中国的劳动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1]一方面,市场化改革带来私营经济的发展和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劳工议价能力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锦峰;;契约、身份与劳动关系变迁——国企改制以来的国家与工人阶级[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程延园;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研究学派及其观点评述[J];教学与研究;2003年03期
3 蔡禾;;从“底线型”利益到“增长型”利益——农民工利益诉求的转变与劳资关系秩序[J];开放时代;2010年09期
4 吴同;文军;;自我组织与遵纪守法:工人依法维权的集体行动策略 以上海SNS企业工人抗争为例[J];社会;2010年05期
5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J];社会学研究;2006年02期
6 陈峰;;国家、制度与工人阶级的形成——西方文献及其对中国劳工问题研究的意义[J];社会学研究;2009年05期
7 郭庆松;;三方博弈中的中国劳动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关系的进展及问题研究[J];学术月刊;2009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辉;汪璇;;工厂政体下的农民工生存境遇——劳动过程视角下的当代新工人阶级[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苏熠慧;;从“失语”到“用脚投票”——农民工阶级认同的建构[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4期
3 刘湘国;;我国调整劳资关系的三方协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高勇;;改革开放30年北京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5 刘建娥;;从欧盟社会融入政策视角看我国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1期
6 安倩;;辽宁省私营企业工人群体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分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年01期
7 王晋;;工资集体协商背景下的企业工会改革[J];大家;2012年15期
8 刘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稳定的劳动关系——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9 任小平;;论劳资谈判中的信息披露问题[J];当代财经;2012年04期
10 丁建安;;劳工集体维权机制探析[J];当代法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志刚;;从管制到服务:对农民工公共政策及其问题的一种话语分析[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于相龙;;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政府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吴缚龙;;转型的贫困:转型城市的贫困问题[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4 高勇;;阶层结构的变迁与城市社会学的发展[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5 梁玉成;;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市场——激进转型与渐进市场转型国家中的劳动力退休年龄考察[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诗达;;工会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主要问题[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陈诗达;;强化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陈诗达;;完善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角色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9 苗瑞凤;;被拆分的乡村孝道[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10 刘建洲;;公民权、阶级形成与农民工问题的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世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庆杰;国企变迁中的工人身份认同与生产政治[D];上海大学;2011年
4 汪仕凯;工人政治的逻辑及其变革: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锦峰;国民党治下的国家与工人阶级,1924-1949[D];复旦大学;2011年
6 何勤;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李汉宗;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差异:社会流动与社会网络[D];武汉大学;2011年
8 杨一帆;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与农地制度变迁[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杜建明;论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海军;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结构变化及其现实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_,
本文编号:1413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413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