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当确立“劳动法统一调整模式”
本文关键词: 劳动合同立法 中国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 雇佣关系 用人单位 劳务关系 适用范围 社会关系 劳动者合法权益 法学界 出处:《中国劳动》2005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确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重要凭证,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主要法律依据。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用工很不规范而劳动执法监察又往往难以到位的现实环境下,劳动合同的立法引起了法学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2005年10月21至23日,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年会暨劳动合同立法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来自劳动保障部门、工会、企联等部门机构的专家和全国30多所院校的劳动法学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们就劳动合同立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会议主要探讨了九个方面问题: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与原则、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主体、劳动合同的效力、商业秘密与竞业限制、劳动合同的期限研究、解雇保护制度研究、劳动派遣的法律规制、非全日制就业的法律制度探讨、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evidence for determining the labor relations between the employer and the laborer, the labor contract is the main legal basis for protecting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laborer. The supply exceeds the demand in the labor market. In the realistic environment where labor employment is very irregular and the supervision of labor law enforcement is often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legislation of labor contract has aroused the high attention of the legal circles and the social parties concerned. From October 21st 2005 to 23rd,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a Labor Law Research Association and the symposium on the theory of labor contract legislation were held in Shanghai from labor security departments, trade unions, Experts from departments such as the feder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scholars of labor law from more than 30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l over the country attended the meeting. The conference representatives made extensive and in-depth discussions on the relevant issues concerning the legislation of labor contracts. The conference mainly discussed nine parties. Problems: legislative purposes and principles of Labor contract Law, The main body of labor relations and labor contract, the validity of labor contract, the trade secret and the restriction of competition, the study of the term of labor contract, the system of dismissal and protection,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labor dispatch, the legal system of part-time employment, Legal liability for breach of labor contract.
【作者单位】:
【分类号】:D9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保华;;《劳动合同法》应起到制度校正功能[J];中国劳动;2005年12期
2 程多生;;《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必须坚持维护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J];中国劳动;2005年12期
3 郭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立法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J];中国劳动;2005年12期
4 刘畅 ,刘学之;规范劳动合同 协调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亟待出台[J];中国劳动;2005年07期
5 董保华;劳动合同期限制度设计的理念选择[J];中州学刊;2005年06期
6 ;倾听百姓的声音——关于劳动合同法草案征求意见的情况(二)[J];中国人大;2006年08期
7 石美遐;关于劳动合同立法若干问题的初步研究[J];中国劳动;2000年04期
8 郭文龙;;劳动合同立法应当避免《劳动法》的失误[J];中国劳动;2005年12期
9 蔡巧萍;;我国劳动合同立法若干问题[J];新理财;2006年06期
10 石美遐;;中外劳动合同立法比较研究[J];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陆静;;我国劳动法治的30年历程、经验及未来走向[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2 程延园;;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合同法律问题[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郭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立法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A];2006中国管理学家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姚彬;黄良军;;完善劳动合同立法 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陆占奇;劳动合同立法应恰当反映动态劳动关系现实[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2 郑爱青;法国的劳动合同期限及对我国劳动合同立法的启示[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陆占奇 白永亮;劳动合同立法:以倾斜实现均衡?[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陆占奇;劳动合同立法焦点[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5 记者 王娇萍 赵福中;劳动合同立法“提速”呼声高[N];工人日报;2006年
6 李磊 蒋玲;通过立法增强劳动力市场的弹性[N];社会科学报;2006年
7 刘明辉;劳动合同立法不能采纳偏激的观点[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8 秦中忠 秦美从 赵雪飞;不要误读劳动合同立法的倾斜性保护[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9 程延园;劳动合同立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10 文综;劳动合同立法需提速[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夏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杨彬;劳动合同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瑛;论劳动合同立法中的区别对待[D];山东大学;2012年
2 王珏;从劳动关系非标准化看事实劳动关系[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3 杨晶;劳动合同附合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楼凌宇;论情势变更原则在劳动合同领域的运用[D];复旦大学;2008年
5 巩春秋;劳动合同效力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田亚强;我国劳动合同单方解除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周子洪;两岸四地劳动合同形式和内容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肖晓娟;外资并购中目标企业职工就业权保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汪华;劳动合同服务期条款的法律探析[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周树和;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37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537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