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程序冲突及解决
本文选题:劳动争议 切入点:仲裁 出处:《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摘要】:仲裁前置是我国劳动争议解纷机制的特点之一。但是在某些劳动争议案件的解决中,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却是仲裁与诉讼程序的冲突。除此之外,仲裁前置还是一项缺乏明确法律依据的制度;而且其社会功能亦待检讨。仲裁前置制度正在成为劳动者寻求法律救济的阻碍。因此,取消仲裁前置,在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上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是我国劳动争议解纷机制走出困境的关键。
[Abstract]:Arbitration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n China.However, in the settlement of some labor dispute cases, the conflict between arbitration and procedure is brought about by this mode.In addition, arbitration is a system without clear legal basis, and its social function needs to be reviewed.Arbitration system is becoming an obstacle for laborers to seek legal remedy.Therefore, it is the key to remove the preposition of arbitration and to respect the parties' choice of procedure in the settlement of labor disputes.
【作者单位】:
【分类号】:D9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文政;浅议劳动争议案件的反诉(反申诉)[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杜磊;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的有关问题[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刘春华;徐婉飞;;直面劳动争议案件大幅攀升[J];人大建设;2008年05期
4 吴章彬;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河北法学;1999年06期
5 汪维宏;;关于修订《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的几点意见[J];中国劳动;1991年02期
6 ;陕西省劳动争议处理实施办法[J];陕西政报;1995年19期
7 张亮;;劳动争议案件急剧上升的原因及对策[J];劳动理论与实践;1996年09期
8 赵自云;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J];律师世界;1997年03期
9 阎宝龙;对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模式的思考[J];山东劳动保障;2003年09期
10 卢红丹;;解决争议小地图[J];人力资源;2006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曲振涛;仲深;王春宇;;基于层次聚类分析的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地区比较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2 孙智俊;;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几个疑难问题的探讨[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于伟;;关于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的相关问题[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陆敬波;;律师在劳动仲裁和劳动诉讼中的作用亟待增强[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韩卫军;;劳动争议诉讼的受理和立案要求[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梁智;;劳动争议案件的分类以及办理该类案件的相应法律依据[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刘胜题;范[菁;刘春泉;;劳动争议案件可以反诉吗?[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滕军;;论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改革[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陈玉萍;;劳动争议纠纷仲裁案件的管辖问题——建立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上“双轨”管辖体系的可行性[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顾金林;;简言社区劳动争议调解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思;劳动立法对金融人事合规操作的影响[N];上海金融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方力 黄宏 袁艳 通讯员 徐琼辉 陈露洁 (袁艳 整理) 朱海兵;“土律师”打官司的背后[N];浙江日报;2010年
3 张恩刚 李晓曦;部分劳动争议案件委托工会调解[N];青岛日报;2006年
4 吴杏萍 余浩;劳动争议案件明显增多[N];宜兴日报;2008年
5 张波 李建华;调解仲裁监察“三合一”[N];韶关日报;2008年
6 本报评论员 郭振纲;别让小争议酿成大事端[N];工人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郭小平 通讯员 邓文瑶 朱建伟;劳动者应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N];新农村商报;2009年
8 孙吉学;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N];青岛日报;2005年
9 朱文奎;劳动争议案件缘何日趋上升[N];江苏经济报;2006年
10 于洋;劳动争议执行案件缘何升幅大[N];江苏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鹏;论举证责任分配在我国劳动争议案件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郭梅;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吉林大学;2006年
3 黄云飞;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林蔚;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及重构[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兴东;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6 陆学兵;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褚利民;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缺陷与重构[D];安徽大学;2006年
8 顾虞丹;工会在劳动争议中的纠纷解决功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房芳;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改革[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李思;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评析及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979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69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