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劳动力成本与农民工就业——兼论新劳动法和次贷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
本文选题:加工贸易 + 劳动力成本 ; 参考:《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摘要】: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加工贸易的开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加工贸易活动的开展,开展该项活动的经济体都是通过开放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市场吸引外部直接投资来从事加工装配活动。我国加工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低劳动力成本,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实施的出口导向战略,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我国在加工贸易分工和利益分配中所处的地位也是基本合理的,实施新劳动法等因素导致了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上升已使我国东部地区在劳动密集产品加工装配环节的比较优势丧失,次贷危机也使加工出口的外部环境恶化,加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也带来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应鼓励加工企业及其配套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ing trade. China'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begi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ssing trade, and the economies engaged in this activity are engaged in processing and assembly activities by opening up the labor market with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attract external direct investment.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processing exports is due to the low labor costs brought about by the reform of the rural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and the export-oriented strategy implemente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hich has solved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a large number of surplus rural labor. China's position in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in processing trade is basically reasonab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labor law and other factors have led to a large increase in labor costs. The increase of labor cost and commercial cost has mad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labor intensive product processing and assembly link lost in eastern China,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processing and export has deteriorated due to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and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difficulties. There is also a serious unemployment problem. Processing enterprises and their supporting industrie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transfer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作者单位】: 河南财经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分类号】:F752.68;F24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怀民;市场分割、比较优势与加工贸易——对中国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加工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01期
2 赖德胜;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6年11期
3 林毅夫,蔡f ,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德亚;董有德;;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与我国的产业升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高勋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努力提升安徽外贸竞争力[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钱进;;安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李晓阳;吴彦艳;王雅林;;基于比较优势和企业能力理论视角的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研究——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尉建文;张网成;;农民工留城意愿及影响因素——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陈建华;马晓逵;;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付尧;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广东、上海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郑世林;张颖;林林;;北京市新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困境与对策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9 刘阳;试论我国小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创新支持[J];商业研究;2001年12期
10 宁冬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的两难选择[J];商业研究;2005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金玲;;沿海地区人口职业流动的性别分析——以宁波地区为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杜德印;李强;;市场经济下社会管理体制研究——对北京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调查研究[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3 曾鸣;;要素结构与中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A];湖南省商业经济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筹备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叶蓁;;政策扭曲与过度竞争:关于中国出口扩张的决定因素及其绩效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仉建涛;;赶超战略、比较优势、知识产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6 岳平;;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问题初探[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7 白积洋;;中国人口省际迁移的空间选择机制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8 刘丽;;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国工资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侯经川;黄祖辉;钱文荣;;比较优势与制度选择[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2 马冀勋;区域开发中的主导产业选择与绩效评估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欧雪银;企业家精神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马海霞;体制转轨中的区域传递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6 倪国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西部“内立外扩”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7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8 张明志;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D];厦门大学;2002年
9 张奇;金融风险论——体制转轨时期金融风险形成机理与金融稳定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10 张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付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林军;应对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政府行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戚建永;河南省肉类食品产业链优化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葛翠翠;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林海明;HY公司出口外贸产品结构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林少纯;揭阳市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赵艳敏;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愿失业问题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9 董洪梅;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涛;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社会保障与制造业劳动力比较优势相关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弋,任若恩;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的变革[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蔡f ,王德文;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一个人力资本分析框架[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06期
4 崔大沪;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加工贸易[J];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5 赖德胜;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6年11期
6 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J];经济研究;1997年09期
7 郑卫峰;从静态比较优势到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变及向竞争优势的跨度——对中国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的出口变化的分析及建议[J];世界经济文汇;2001年06期
8 张婧;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J];统计与决策;2004年04期
9 张曙光,施贤文;市场分割、资本深化和教育深化——关于就业问题的进一步思考[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朱镜德;中国三元劳动力市场格局下的两阶段乡─城迁移理论[J];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艾民;陈萍;;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目标定位及对策选择[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王慧;;山东省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分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王元颖;盛卓禾;;浙江省加工贸易出进口结构研究[J];浙江学刊;2009年06期
4 卢生康;马军;卢之瑾;;中国加工贸易现状及对策探析[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井百祥;李利;;以次贷危机为契机推进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纳丽娜;;金融危机背景下发挥比较优势 积极融入东北经济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王怀民;;加工贸易、新劳动法与农民工就业[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8 王怀民;;加工装配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9 张亚萍;;论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中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变迁[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黎国林;江华;;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自主;;论我国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A];2008湖南商务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获奖论文专刊[C];2008年
2 马勇;;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R&D网络中的技术比较优势探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具恒;杜万坤;王仑;;西安高新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对策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赵景海;;资源型城市发展进程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李具恒;杜万坤;王仑;;西安高新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对策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6 汤韩玲;赖景生;;基于结构的西部农业发展问题探讨[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罗其友;刘洋;高明杰;;我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分析[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8 杜润生;;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关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梁家欣;;发挥建筑业比较优势 积极参与国际工程市场竞争[A];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第二辑)[C];2005年
10 夏鲁平;;选择绿色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与海南的实践[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谭志文;中博会商贾云集商机无限[N];郴州日报;2006年
2 北京师范大学 姚卿;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对策探讨[N];中国电子报;2005年
3 商务部副部长 蒋耀平;继往开来 着力推动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N];国际商报;2008年
4 胡燕子;从政策调整看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之路[N];现代物流报;2007年
5 刘文杰 董素玉;中部崛起:“承接战略”不能走入误区[N];中国信息报;2006年
6 何振红;采取积极措施 促进加工贸易升级[N];经济日报;2007年
7 李新和;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N];焦作日报;2006年
8 ;采取积极措施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N];国际商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姜迪飞;加工贸易,上饶的新机遇[N];上饶日报;2008年
10 华民;中国为什么需要发展加工贸易[N];上海证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大勇;加工贸易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胡小娟;跨国公司FDI中间产品贸易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熊连庆;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胡俊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果的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5 田新建;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徐锐钊;比较优势、区位优势与我国油料作物区域专业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7 何国勇;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8 亢霞;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春香;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王红姝;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毅;我国加工贸易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王晶晶;从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角度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于向华;烟台市加工贸易企业战略选择的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4 马欣;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刘光亮;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7 苑玉梅;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与管理策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8 朱婷婷;安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1年
9 吕颖萱;论珠海市加工贸易的现状与前景[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10 张宇;地区加工贸易竞争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89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789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