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背景下企业使用劳务派遣人员风险的博弈分析
本文选题:劳动合同法 + 劳务派遣人员 ; 参考:《生产力研究》2011年05期
【摘要】:在新的《劳动合同法》背景下,企业使用劳务派遣人员存在无固定期限合同风险、混岗问题引起的同工不同酬风险以及管理风险等问题。文章使用博弈论的方法对企业、劳务派遣人员和立法机构三方进行了深入的博弈分析,探究了风险的成因及对策,提出为规避和化解风险,企业应力求做好从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从标准工资管理向绩效工资管理转变、从"不平等管理"向"平等管理"转变、从压力式管理向激励式管理转变等四个转变,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利润。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abor contract Law",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risk of non-fixed term contract, the risk of equal pay and the risk of management caused by the problem of mixed post. This paper uses the game theory method to carry on the thorough game analysis to the enterprise, the labor dispatch personnel and the legislator tripartite, has probed into the cause of the risk and the countermeasure, proposed in order to circumvent and dissolve the risk, Enterprises should make every effort to change from extensive production to intensive production, from standard wage management to performance wage management, from "unequal management" to "equal management", from pressure management to incentive managemen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perating costs of enterprises,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profits of enterprises.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分类号】:D9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涤非;;三方博弈下劳资关系发展的制度选择[J];社会科学家;200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狄永华;我国劳动力派遣发展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河涛;;工会领袖们的困惑: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刘彩凤;工会与就业问题研究[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黄爱华,郑柏礼;美、日、中工会与劳资谈判机制对比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唐祥来;王松;;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研究——以安徽汇汇食品公司为例[J];经济纵横;2007年06期
5 仉长霞;直面SA8000关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J];生产力研究;2004年11期
6 黄燕东;杨宜勇;;美、德、日集体谈判制度的比较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7 周长城,陈群;集体谈判:建立合作型劳资关系的有效战略[J];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8 石秀印,许叶萍;市场条件下中国的阶层分化与劳资冲突——与马克思时代对比[J];学海;2005年04期
9 姚先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调整[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10 曾湘泉,李丽林;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政策支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缪榕楠;大学教师任用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玉浪;劳动报酬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丹;论两性平等就业的法律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2 战成秀;新时期我国劳资关系调节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帅;论欧盟社会伙伴及其社会对话[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娅楠;浅析新工党政府对集体谈判机制的调整[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雯雯;对多重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之探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6 张晓敏;我国人才派遣制度的探索[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杨素芹;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8 董晓剑;欧盟经济社会委员会运行机制及功能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鸣;经济转轨下劳动争议社区治理的制度创新[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姚建忠;员工主导型劳动关系的稳定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丰景;专用性人力资源与劳务派遣——劳务派遣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2 樊宏,戴良铁;现代劳工问题的两大视点:人力资源与产业关系[J];商业研究;2005年08期
3 时立荣,马方;全球化与非正规就业政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1年02期
5 夏小林;私营部门:劳资关系及协调机制[J];管理世界;2004年06期
6 张鹏飞;顾韬;;人才派遣模式探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06期
7 蔡f ,都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8 马延军;;法律视野下的劳动力派遣[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9 董保华;;劳动关系非标准趋势下的劳动力派遣[J];中国劳动;2006年03期
10 李敏;人才租赁三方模式对雇佣关系的影响[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素芹;我国劳务派遣用工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胜秋;;代签劳动合同 没有法律效力[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7期
2 ;导言[J];法治论坛;2011年02期
3 刘莹;;劳动合同加盖劳动者私章是否有效[J];人事天地;2011年04期
4 剑华;;《劳动合同法》背后的劳资博弈[J];黄金时代;2008年03期
5 梁达;;谨防故意不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专家”[J];人事天地;2010年23期
6 张立君;;法律咨询[J];分忧;2011年03期
7 任宣;;全国人大常委会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组来粤检查[J];人民之声;2011年08期
8 ;仲裁庭录[J];当代工人;2011年10期
9 苏汉宁;;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前[J];江门文艺;2011年11期
10 冷默;;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六大问题[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富;;新《劳动合同法》与新型雇佣方式的发展[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孙为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双倍处罚之我见[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黎秀蓉;;《劳动合同法》的博弈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齐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的“软法”现象刍议[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肖永泼;;劳动合同法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意愿[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贯彻《劳动合同法》的策略和方法[A];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第六届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会议材料[C];2008年
7 钱祥福;;试论工会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的途径与方法[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C];2005年
8 常凯;;《劳动合同法》应对还是执行[A];第四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周鹏;;劳动者权利与科斯逻辑的边界——兼评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的争议[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10 张天武;孙强;;关于我国竞业禁止制度的评析[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田丽;措美县四项措施确保《劳动合同法》实施[N];西藏日报;2008年
2 记者 吴珊;市政协视察我市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情况[N];黑河日报;2010年
3 通讯员吾斯曼江·买买提;阿图什认真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N];克孜勒苏报;2010年
4 实习记者林文捷;劳动合同法应完善个人劳动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李树军;市人大检查《劳动合同法》贯彻执行情况[N];朝阳日报;2011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 林嘉;博弈与平衡:劳动合同法诞生记[N];光明日报;2011年
7 徐道稳 深圳大学法学院;劳动合同法立法目的已初步实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见习记者 李吉斌;贯彻执行好劳动合同法不留死角[N];法制日报;2011年
9 记者 徐博;认真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N];人民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孙佳薇;认真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N];黑龙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卫锋;《劳动合同法》与和谐劳聘关系的构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2 刁慧娜;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皎皎;解雇保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沈同仙;劳动力派遣中的政府规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吴宏洛;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劳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夏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杜宁宁;劳动缔约“明示”义务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孙冰心;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杨彬;劳动合同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柯振兴;劳动合同法的双倍工资赔偿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四川中小企业员工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黄凯;论劳动合同法中劳动者的违约责任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白文钦;中韩劳动合同制度比较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5 苏宁;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6 李娟;论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则[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7 李晓娟;劳动关系非标准趋势下的劳务派遣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毛东彦;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劳务派遣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李鹏;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的竞业禁止[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10 魏珂;我国劳务派遣立法完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40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940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