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非全日制劳动用工的风险分析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9-02-15 23:11
【摘要】:非全日制劳动用工作为灵活用工和自由就业的一种重要方式,在金融危机阴影还未完全消失的今天,特别是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未来,备受企业的关注和青睐。由于有关非全日制用工的法律法规很少,并且相关内容分散,人们对此种用工形式缺乏深入的了解;企业在非全日制用工过程中,存在用工风险,劳动者权益也常常受到侵害。因此,对非全日制用工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不仅能帮助企业合理合法规避风险,而且能够维护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Abstract]:Part-time labor as an important way of flexible employment and free employment, in the shadow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not completely disappeared today, especially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nse in the future,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and favor of enterprises. Because there are few laws and regulations about part-time employment, and the relevant contents are scattered, people lack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is form of employment;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part-time employment, there is employment risk, work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are often infringed.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risks of part-time employm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can not only help enterprises avoid risks reasonably and legally, but also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part-time workers.
【作者单位】: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分类号】:D9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卓莉媛;;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规定缺陷及其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0年22期

2 杨中旭;;劳动合同法:凸显劳动者本位[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1期

3 常凯;;关于《劳动合同法》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J];当代法学;2006年06期

4 孙继伟;;企业如何应对劳动合同法?[J];上海经济;2007年08期

5 胡庆波;;企业没有误读法律——专家解读“辞职门”[J];法律与生活;2007年22期

6 ;《劳动合同法》凸显十大新意[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7年21期

7 熊艳红;;与法共舞,企业HR应对之策[J];人力资源;2007年21期

8 ;观点选登[J];上海国资;2007年11期

9 王健;;《劳动者的矛与盾》专题报道之一 劳动合同法四审之变[J];民主与法制;2007年19期

10 陈磊;安库雷;陈小瑾;;最受关注的法律[J];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富;;新《劳动合同法》与新型雇佣方式的发展[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孙为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双倍处罚之我见[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黎秀蓉;;《劳动合同法》的博弈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齐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的“软法”现象刍议[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肖永泼;;劳动合同法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意愿[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贯彻《劳动合同法》的策略和方法[A];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第六届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会议材料[C];2008年

7 钱祥福;;试论工会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的途径与方法[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C];2005年

8 常凯;;《劳动合同法》应对还是执行[A];第四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周鹏;;劳动者权利与科斯逻辑的边界——兼评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的争议[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10 张天武;孙强;;关于我国竞业禁止制度的评析[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闫琼;以企业视角解读《劳动合同法》[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2 邓林勇;《劳动合同法》谨防沦为法律白条[N];中国企业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郭晋晖;《劳动合同法》争论继续:谁真正代表工人利益[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4 郭晓宇;学习贯彻劳动合同法促进社会和谐[N];法制日报;2007年

5 汤璇;《劳动合同法》不是“洪水猛兽”[N];广东建设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王娇萍;争议声中形成的共同意志[N];工人日报;2007年

7 毛浓曦;陕西各级工会组织学习《劳动合同法》[N];工人日报;2007年

8 田雨 邹声文;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N];今日信息报;2007年

9 郭翼;全国人大举行学习贯彻劳动合同法视频报告会[N];人民代表报;2007年

10 记者 叶小钟邋通讯员 姚文军;广东三级工会宣传《劳动合同法》[N];工人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卫锋;《劳动合同法》与和谐劳聘关系的构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2 刁慧娜;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夏瑜杰;当代中国守法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5 王皎皎;解雇保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沈同仙;劳动力派遣中的政府规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吴宏洛;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劳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夏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孙冰心;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杨彬;劳动合同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柯振兴;劳动合同法的双倍工资赔偿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四川中小企业员工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张伊娜;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思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4 黄凯;论劳动合同法中劳动者的违约责任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白文钦;中韩劳动合同制度比较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6 苏宁;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法律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7 李娟;论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则[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8 李晓娟;劳动关系非标准趋势下的劳务派遣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毛东彦;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劳务派遣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李鹏;劳动合同法视野下的竞业禁止[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237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4237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7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