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联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张伟杰;[N];工人日报;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豪梅;加快完善我国的劳动争议调解立法[J];中国工运;2004年03期
2 ;60%基层工会将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J];四川劳动保障;2011年01期
3 ;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J];中国工运;1995年06期
4 ;劳动争议处理重在预防[J];中国劳动;2001年02期
5 关怀,曹艳春;略论我国劳动争议的企业调解[J];法学杂志;2000年04期
6 苏凤真;企业劳动争议调解要规范[J];中国劳动;2002年12期
7 ;依法处理好劳动争议[J];中国工运;1994年11期
8 彭跃华;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立法及对案件的处理[J];东岳论丛;1997年02期
9 ;学徒期内结婚引起的劳动争议[J];人才资源开发;2005年07期
10 ;中央人民政府劳动部关于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规定[J];山东政报;195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玉华;;劳动争议及其预防[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章群;邓君韬;;区域合作下内地与香港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探析[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3 关勇;;从劳动争议谈劳动者权益保障[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潘旦;;金融危机背景下私营企业劳动争议研究——以温州市为例[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5 孙海;肖国建;;关于县级工商联工作的调查[A];民营经济研究论文选粹[C];2004年
6 湖南省委统战部课题组;;加入WTO后工商联的发展趋势及对策[A];民营经济研究论文选粹[C];2004年
7 项冶萍;罗长青;费文婷;高俊;;美国ADR对完善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意义[A];2007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7年
8 ;充分发挥企业组织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A];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第六届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会议材料[C];2008年
9 管唯;黄富银;汤涛;吴家声;汪建君;;劳动争议案件的司法精神病鉴定156例分析[A];中国法医学会司法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林磊;;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缺陷分析与重构[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司法局为化解劳动纠纷搭建新平台[N];本溪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赵刚;劳动争议:“井喷”态势呼唤专业“救火队”[N];人民法院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丁国锋 刘姝宏 本报通讯员 周保荣;无锡:劳动争议首选调解[N];法制日报;2010年
4 江苏宜兴经济开发区总工会主席 邵瑞新;积极调处劳动争议 加快建设和谐园区[N];宜兴日报;2010年
5 浦清;上海市青浦区 构建多元劳动争议化解机制[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6 记者 陈茹冰;百人以上企业将设调解委员会[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9年
7 记者 王艳 通讯员 徐进霞;组建600家劳动争议调解组织[N];连云港日报;2007年
8 记者 汤碧琴 通讯员 江浩波;1730家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N];宁波日报;2010年
9 本报通讯员 高海伟 本报记者 李刚殷;杭州工会“四位一体”调解模式化解矛盾于基层[N];工人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常国梁 通讯员 张根章;50人以上企业全部建调解组织[N];泰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张铁军;改革开放后中国商会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勇军;南京国民政府后期上海市商会研究(1945~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宏洛;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劳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宋明;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姚世华;在深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梁茵;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金哲;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朱剑宇;中国劳工权益保障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亮;构建劳动争议多元调解机制探索[D];复旦大学;2010年
2 朱香艳;我国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张淑君;工会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丽娜;论我国劳动争议分类处理机制[D];青岛大学;2010年
5 聂正康;我国劳动争议的影响因素和处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华武;我国劳动争议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7 初征;吉林中央储备粮企业劳动争议的内部预防与处理[D];吉林大学;2011年
8 韦凤泉;劳动争议裁审模式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黄惠坚;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争议现状与原因及对策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0 王兾匴;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36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636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