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面劳动视角下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本文关键词:体面劳动视角下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涌现出大批的城镇下岗失业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非正规就业劳动机制灵活、就业准入要求低,能够满足各种不同需求层次劳动者的就业需要,因此它越来越成为各种富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导致劳动力市场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非正规就业群体成为城镇就业人口的主流。该群体既无特殊的劳动技能,也没有其它较多的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本,他们只能凭靠出卖自己简单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就业,属于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其劳动就业容易受歧视;劳动报酬得不到保障;劳动强度大,其人格尊严很难得到保障;劳动卫生安全条件较为恶劣,工作本身危险,容易发生较大的安全事故;居住条件特别差,生活条件难以保障,身心健康容易受到伤害;劳动者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很少,其自身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尤其是在部分民营私有企业中,劳动者的劳动条件非常差,劳动安全事故常常发生,劳动者常常成为劳动安全事故的牺牲品;劳动时间的无限延长,使得该群体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遭到严重的损害;故意拖欠、恶意克扣劳动报酬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该群体劳动关系的博弈能力非常低,权利屡遭侵犯,尊严屡遭裹渎,严重处于被歧视、被剥夺和被边缘化的地位,威胁并影响到了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已经成为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 国际劳动组织为了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解决全球化条件下各社会领域及其劳动者劳动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体面劳动概念,并把它作为解决各种社会和劳动问题的战略目标。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和支持,把实现全民体面劳动作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之一。而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现状与体面劳动的要求相差甚远,要想实现政府的全民体面劳动目标,必须以促进非正规就业群体的体面就业,保障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合法劳动权益。 社会和谐的基石是劳动关系的和谐,而劳动关系和谐的核心就是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受到充分的保障和体面劳动的实现,基于此,本研究以当代西方六大劳动关系理论的观点为主线,结合制度依附理论和社会平等理念共同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体面劳动与劳动权益的内涵与特征进行界定,厘清了体面劳动与劳动权益之间的关系;在确定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本研究通过历史研究法对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劳动权益保障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目前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的现状进行总结归纳,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一些置信度较高的历史宏观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目前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再利用规范性分析方法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探索其根由;在此基础之上,本研究对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的影响因素和后效变量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八个相关假设,并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通过体面劳动理念和内涵对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衡量指标体系进行了理论筛选,再通过隶属度、相关性、项目分析、信度和效度等实证研究方法最终遴选出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的调查量表;通过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对其提出的八个理论假设进行验证支持,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后发现:由于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不完善,城镇非正规就业成为目前就业的主流,导致劳动市场秩序更加复杂和混乱,强资本弱劳工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我国劳动立法和相关劳动法规政策制度还不完善,劳动监察不到位,导致部分民营私有劳动就业组织利用法律漏洞来侵犯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权益;在部分民营私有企业中,根本没有成立工会组织或工会组织的不健全、不独立,导致工会组织不能真正代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低,依法维权意识薄弱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提出了构建以政府、劳动就业组织、工会组织和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自身多方合作互补的劳动权益保障新模式,通过这多方相互能够制约的力量,构建一个相对有力的以及优势互补的多方监督协作体系。 本研究在结构上共由八章构成,具体结构如下: 1导论。本章主要对选题的背景、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研究思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结构安排和预期创新进行阐释和介绍。 2非正规就业的理论基础及其相关研究。本章主要以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的六大理论观点为主线,结合制度依附理论和社会平等理念共同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对非正规就业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对非正规就业的内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本章还采用了社会分层理论把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分为利益受益和利益受损两个群体,从而锁定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利益受损的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 3劳动权益与体面劳动研究。本章主要就国内外劳动权益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劳动权益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再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劳动权益分为五个层次:生存权、安全保障权、社会认同权、尊重权和自我实现权,为后续的理论模型研究提供铺垫;本章还就国内外对体面劳动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提出了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面劳动的内涵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与讨论了劳动权益保护与体面劳动的实现之间的关系。 4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的历史演变与存在的问题。本章主要采用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把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分四个历史阶段,对这四个阶段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研究,每个阶段都分别从社会保障、劳动保护和职工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一些置信度较高的历史宏观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目前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采用规范性分析方法探索其问题存在的根由。 5体面劳动视角下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的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本章首先探讨了影响城镇非正规就业劳动权益保障的因素:劳动者个体属性、组织所有制属性、地域经济属性、工会组织和政府职能定位与运行效能,这些因素都对劳动权益保障有影响;其次探讨了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的后效变量:劳动权益保障对劳动者工作生活质量、组织绩效和和谐劳动劳动关系的构建的影响;提出了八个理论假设,在这八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构建了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的理论模型。 6劳动权益保障状态下的各种衡量指标体系构建。本章首先对国内外体面劳动的测量指标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文献分析,然后以体面劳动的内涵和它所蕴含的基本理念作为劳动权益保障指标体系遴选的理论基础,从理论视角遴选出5个维度、14个基本指标和66个指标要素;再通过隶属度和相关性实证分析,最终以实证的方式遴选出56个指标要素;本章还通过文献及理论研究探索构建了政府职能定位与运行效能、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组织绩效和和谐劳动关系的衡量指标体系,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7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研究。本章主要对研究方法的介绍与探讨,包括问卷调查的过程与样本的基本情况,项目分析方法、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和描述性统计等内容。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独立样本T检验法、多元回归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等,验证了研究工具的信度和效度,保障了后续分析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此基础上对第五章构建的理论模型中八个基本假设进行了验证;同时还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探寻了影响城镇非正规就业劳动权益保障水平的因素,还确立了各因素的权重。 8结论与建议。本章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结论进行概括性总结,对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加以介绍;同时还针对结论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城镇非正规就业 劳动权益保障 体面劳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5;F249.2
【目录】:
- 中文摘要4-8
- Abstract8-19
- 1 导论19-35
- 1.1 问题的缘起和研究背景19-24
- 1.1.1 问题的缘起19-20
- 1.1.2 研究背景20-23
- 1.1.3 研究意义23-24
- 1.2 相关文献综述24-28
- 1.2.1 国外相关研究24-2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25-28
- 1.3 本研究的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28-31
- 1.3.1 研究思路28
- 1.3.2 主要研究内容28-31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31-33
- 1.4.1 定性研究方法32
- 1.4.2 定量研究方法32-33
- 1.4.3 研究工具33
-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33-35
- 1.5.1 基于对体面劳动的理解,构建了劳动权益保障的指标体系33-34
- 1.5.2 构建了多方合作型劳动权益保障新模式34-35
- 2 非正规就业的理论基础及其相关研究35-60
- 2.1 非正规就业的理论基础研究35-45
- 2.1.1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35-37
- 2.1.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37-39
- 2.1.3 贫困就业理论39-40
- 2.1.4 非正式经济理论40
- 2.1.5 生存经济理论40-41
- 2.1.6 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41
- 2.1.7 制度边缘理论41-43
- 2.1.8 社会平等理念43-44
- 2.1.9 理论基础启示44-45
- 2.2 非正规就业内涵与特征45-53
- 2.2.1 非正规就业内涵45-50
- 2.2.2 非正规就业与灵活就业之间的关系50-51
- 2.2.3 城镇非正规就业的特性研究51-53
- 2.3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分类研究53-58
- 2.3.1 我国目前学术界公认的非正规就业群体组成结构53-55
- 2.3.2 社会分层结构理论55
- 2.3.3 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分类55-58
- 2.3.4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结构分层58
- 本章结语58-60
- 3 劳动权益与体面劳动相关研究60-76
- 3.1 劳动权益的内涵与特征60-68
- 3.1.1 权益的内涵界定60
- 3.1.2 劳动权益的内涵界定60-64
- 3.1.3 劳动权益的特征64-66
- 3.1.4 劳动权益的分层研究66-68
- 3.2 体面劳动的内涵与特征68-72
- 3.2.1 体面劳动的内涵界定68-69
- 3.2.2 体面劳动的特征69-72
- 3.3 劳动权益保障与体面劳动实现之间的关系研究72-75
- 本章结语75-76
- 4 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的历史演变与存在的问题76-105
- 4.1 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的历史演变76-90
- 4.1.1 第一阶段,劳动权益保障制度空白期76-78
- 4.1.2 第二阶段,社会保障机制改革探索期78-82
- 4.1.3 第三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期82-90
- 4.2 现阶段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90-98
- 4.2.1 社会保险方面的存在的问题90-93
- 4.2.2 劳动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93-97
- 4.2.3 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97-98
- 4.3 现阶段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98-104
- 4.3.1 劳动个体方面的原因98-100
- 4.3.2 劳动就业组织方面的原因100-102
- 4.3.3 政府方面的原因102-103
- 4.3.4 工会方面的原因103-104
- 本章结语104-105
- 5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的理论模型构建105-124
- 5.1 劳动权益保障的影响因素分析105-117
- 5.1.1 劳动者个体属性因素对劳动权益保障的影响106-112
- 5.1.2 组织属性对劳动权益保障的影响112-113
- 5.1.3 地域经济属性对劳动权益保障的影响113-114
- 5.1.4 工会组织对劳动权益保障的影响114-116
- 5.1.5 政府的职能定位与运行效能对劳动权益保障的影响116-117
- 5.2 劳动权益保障的后效变量研究117-122
- 5.2.1 劳动权益保障对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118-119
- 5.2.2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对组织绩效的影响119-120
- 5.2.3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对社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影响120-122
- 5.3 劳动权益保障理论模型构建122-123
- 本章结语123-124
- 6 劳动权益保障状态下的各种衡量指标体系构建124-156
- 6.1 劳动权益保障指标体系构建124-149
- 6.1.1 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研究文献综述124-129
- 6.1.2 劳动权益保障衡量指标体系的理论遴选129-143
- 6.1.3 劳动权益保障衡量指标体系的实证筛选143-146
- 6.1.4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146-149
- 6.2 政府职能定位与运行效能指标体系构建149-150
- 6.3 工作生活质量衡量指标体系构建150-151
- 6.4 组织绩效衡量指标体系构建151-153
- 6.5 和谐劳动关系衡量指标体系构建153-154
- 本章结语154-156
- 7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研究156-188
- 7.1 调查过程与样本情况分析156-159
- 7.1.1 问卷设计情况说明156-157
- 7.1.2 样本容量分析157
- 7.1.3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157-159
- 7.2 数据分析方法159-160
- 7.3 项目分析160-162
- 7.3.1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量表项目分析160-161
- 7.3.2 政府职能定位与运行效能量表项目分析161
- 7.3.3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工作生活质量量表项目分析161-162
- 7.3.4 组织绩效量表项目分析162
- 7.3.5 和谐劳动关系量表项目分析162
- 7.4 调查问卷的效度与信度分析162-174
- 7.4.1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分析164-167
- 7.4.2 政府职能定位与运行效能问卷效度和信度分析167-168
- 7.4.3 生活工作质量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分析168-169
- 7.4.4 组织绩效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分析169-172
- 7.4.5 和谐劳动关系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分析172-174
- 7.5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74-175
- 7.6 影响因素分析175-182
- 7.6.1 个体属性对劳动权益保障及其各个因素影响的方差分析175-179
- 7.6.2 组织属性对劳动权益保障及其各个因素影响的方差分析179
- 7.6.3 地域经济属性对劳动权益保障及其各个因素影响的方差分析179-180
- 7.6.4 工会组织对劳动权益保障及其各个因素影响的方差分析180-181
- 7.6.5 政府职能定位与运行效能对劳动权益保障及其各个因素影响的相关性分析181-182
- 7.7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182-184
- 7.8 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对其后效变量的影响分析184-187
- 7.8.1 劳动权益保障对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工作生活质量影响的相关性分析185-186
- 7.8.2 劳动权益保障对组织绩效(OP)影响的相关性分析186-187
- 7.8.3 劳动权益保障对和谐劳动关系影响的相关性分析187
- 本章结语187-188
- 8 结论与建议188-212
-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88-196
- 8.1.1 个体属性因素对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有影响188-191
- 8.1.2 组织属性因素对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有影响191-192
- 8.1.3 地域经济属性因素对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有影响192-193
- 8.1.4 工会组织对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有影响193
- 8.1.5 政府职能定位与运行效能对对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有正向影响193-194
- 8.1.6 其它几个基本结论194-196
- 8.2 构建多方合作型劳动权益保障新模式196-198
- 8.3 对策与建议198-211
- 8.3.1 优化政府的制度保护和监督环境198-203
- 8.3.2 强化工会组织的上下沟通协调职能203-206
- 8.3.3 优化劳动就业组织内部管理环境,加强与多方的沟通和协作206-208
- 8.3.4 努力提升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自身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208-211
- 本章结语211-212
- 参考文献212-222
- 后记222-224
- 致谢224-225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22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兰芳;徐光华;;体面劳动离我们有多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卿涛;彭天宇;罗键;;企业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结构维度探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于静;吉林市教育工作者工作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杨强;;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权益保障缺失及其矫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何文举;李娜;;农民工城市非正规就业的制度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6 吕红;金喜在;;灵活就业与“体面劳动”的实现[J];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08期
7 刘元文,高红霞;产权改革后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基本状况[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8 葛伟,钱聪慧;关于新形势下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李培志;;试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徐长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中国劳动关系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凤霞;城镇劳动力非正规就业选择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体面劳动视角下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2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12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