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第三类劳动者的理论反思与替代路径

发布时间:2025-01-10 21:43
   平台工作者与平台之间是否构成雇佣(劳动)关系成为当下全球热议难题,将平台工作者归类为处于雇佣与自雇佣中间地带的依赖性自雇佣劳动者,即作为第三类劳动者而给予保护,被作为解决问题的路径之一。该制度存在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等典型国家,如加拿大的"依赖性承包人"、英国的"非雇员劳动者"、德国的"类雇员人"、西班牙的"经济依赖性自雇佣劳动者"以及意大利的"准从属性劳动者";而日本和美国,也对"契约劳动"以及是否需要设立第三类劳动者等理论问题存在激烈争论。事实上,第三类劳动者无论在制度设计还是理论构造上都存在诸多困难和争议,包括规则构建的模糊性以及制度效用和实践结果的非预期性。而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与相对薄弱的理论基础,更使该制度在我国缺乏一定适用性和可行性。因此,中国劳动法更应在甄别和规范"隐蔽性雇佣"的基础上,以劳动权利的具体化扩展作为基本思路。

【文章页数】:22 页

【文章目录】:
一第三类劳动者的制度实践
    (一) 依赖性承包人
    (二) 非雇员劳动者
    (三) 类雇员人
    (四) 经济依赖性自雇佣劳动者
        1.《自雇佣劳动者法》的制定
        2. 经济依赖性自雇佣劳动者
        3. 制度实践
    (五) 意大利的“准从属性劳动”
        1. 持续协同的合作者
        2. 比亚吉 (Biagi) 改革与项目工作
        3. 蒙蒂富尔内罗 (Monti-Fornero) 改革
二第三类劳动者的理论争论
    (一) 日本“契约劳动”理论
        1.“契约劳动”概念
        2.理论争论与现实法律调整
    (二) 美国———对新设第三类劳动者的激烈争论
        1.支持者
        2.反对者
三第三类劳动者制度对我国的适用性
    (一) 概念界定与规则构建的模糊性
    (二) 权利和规则设计的复杂性
    (三) 制度效用和实践结果的非预期性
四从劳动者抽象类型化到劳动权利的具体扩展
    (一) 以甄别和规范“隐蔽性雇佣”为必要基础
    (二) 以劳动权利的具体化扩展为路径
        1.具体劳动法律适用范围的扩展
        2.具体身份、职业劳动者权利的扩展
五结论



本文编号:4025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4025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0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