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立法论文 >

电子证据的立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4 06:31
  电子证据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产物、信息世界的“证据之王”,在案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证明作用。司法实践已经逐步采用电子证据,但由于电子证据对传统证据规则的冲击与挑战、电子证据立法及其证据规则的缺失与滞后,阻碍了电子证据的适用,大多数法律人士都在谨慎适用,甚至“无所适从”。首先,本文从电子证据的内涵、特征和法律地位等对电子证据进行了科学解读;其次,本文在更深层次上从比较法视野对电子证据立法予以了详细的评介和考量,对国际和国外电子证据立法与我国立法概括进行了简略介绍;再次,本文对我国电子证据的困境状况进行了科学评估,认为电子证据与现行诉讼制度存在诸多冲突,需要今后立法予以解决;复次,在理性反思之后,本文对我国电子证据立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刻的剖析,以期为完善我国电子证据立法提供些许帮助和建议。最后,经过通过论证和辨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电子证据立法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尝试性见解,为推动我国电子证据立法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电子证据的基本解读概述
    1.1 电子证据的内涵考证
    1.2 电子证据的特征分析
        1.2.1 易读性和分散性
        1.2.2 不可见性和可见性
        1.2.3 易破坏性和不易破坏性
    1.3 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
第二章 电子证据立法介评:比较视角研究
    2.1 国际和国外相关立法例
        2.1.1 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和《电子签名示范法》
        2.1.2 美国立法例
        2.1.3 马来西亚立法例
    2.2 我国目前相关立法概况
第三章 电子证据与现行诉讼制度的冲突分析
    3.1 证据效力的冲突
    3.2 举证责任的冲突
    3.3 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真实性的冲突
第四章 电子证据立法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分析
    4.1 举证责任制度的建立
    4.2 电子证据采集制度的建立
        4.2.1 电子证据收集的原则
        4.2.2 电子证据收集的方法
        4.2.3 电子证据保全制度的建立
    4.3 电子证据的审查制度建立
        4.3.1 客观性审查判断
        4.3.2 关联性审查判断
        4.3.3 合法性审查判断
第五章 电子证据的立法路径选择
    5.1 电子证据的立法理念
    5.2 我国电子证据立法模式的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科技证据立法基本问题研究[J]. 陈学权.  证据科学. 2007(Z1)
[2]证据制度的完善思路与网络虚拟社会的和谐——以电子证据规则为视角[J]. 张凯.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3]浅议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和立法建议[J]. 宋洁.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05)
[4]电子证据与网络保全证据公证[J]. 马维克.  情报杂志. 2006(03)
[5]《电子签名法》的实施难题和配套措施[J]. 石滨.  特区经济. 2006(01)
[6]加拿大证据法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启示[J]. 林安民.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1)
[7]对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及立法建议[J]. 林雪.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8]《电子签名法》的法理解读[J]. 张超.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9]电子证据鉴定技术框架研究[J]. 刘欣,段云所,刘鹏,陈钟.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4(10)
[10]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有关问题之探析[J]. 张彩云.  当代法学. 2003(07)



本文编号:35879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5879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9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