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法典编纂中民法调整对象的确定与表达
本文选题:民法调整对象 + 私法 ; 参考:《法学杂志》2015年10期
【摘要】:如何确定体现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民法调整对象,可谓是当下民法典编纂中最基本的"中国问题"。民法典所确定的调整对象不应仅是纯粹的私的关系。在当代行政国家兴起的背景下,民法调整对象与行政法调整对象的交叉势在必然,不能避免也没有理由排斥将公法性质的规范规定在民法典中。调整对象在民法典中如何表达及民法典的内容与结构如何与调整对象呼应,属于立法技术层面的问题。沿用《民法通则》立法例,在条文中明确规定民法的调整对象有利而无弊。通过描述民法调整机制特征的方式解决民法独立性的"平等主体说"所蕴含的平等观,与苏联民法上从价值规律出发纯粹在等价交换的层面上阐述的平等观相比,具有极大的进步性,体现了民事主体内在的平等价值,符合现代的民法理念。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观察我国的立法实践,需要通过对呈"碎片化"的单行法的调整对象进行梳理,找出在民法典编纂中可能阻碍各单行法有机融合与协调的症结。在对民法调整对象的确定进行重新思考时,必须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Abstract]:How to determine the object of civil law adjustment that embodie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pirit of the times is the most basic "China problem" in the compilation of civil code. The object of adjustment determined by the civil code should not only be a pure private relationshi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ise of the contemporary administrative state, the cross potential of the object of the civil law adjustment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law is inevitable. It can not be avoided and no reason to exclude the regul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public law in the civil code. How to adjust the object in the civil code and how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civil cod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civil code echo the object of the adjustment of the legislative technical level.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contained in the "equal subject theory" of civil law independence by describ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vil law adjustment mechanism has great progressiveness compared with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stated on the level of equivalent exchange from the law of value in the civil law of the Soviet Union, reflecting the intrinsic value inherent in the civil subject and in conformity with the modern civil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out the crux of organic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compilation of civil cod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Socialist City" when the object of civil law adjustment is really rethough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ystem of the field economy and the system of the market economy.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法调整对象的重新确定与中国民法典的编纂”(项目批准号:15CFX039)的阶段性成果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面向我国未来民法典的民法调整对象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012BS3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卫国;关于我国民法调整对象的几个问题[J];法学评论;1985年03期
2 隆及之;《民法通则》的特色及其现实意义[J];法学评论;1987年01期
3 徐国栋;;民法是私法吗?[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刘贵祥;论民法通则的中国特色[J];河北学刊;1986年05期
5 金平;聂天贶;吴卫国;赵万一;;论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J];法学研究;1985年01期
6 樊明亚,赖声利;民法“平等主体”辨正[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蔡立东;;“平等主体关系说”的弃与留——未来《民法典》调整对象条款之抉择[J];法学论坛;2015年02期
8 聂天贶;;民法调整对象是平等的经济关系和人身关系[J];现代法学;1986年01期
9 金平;;发展商品经济需要民法[J];现代法学;1986年02期
10 黄名述;;经济体制改革对民法学的影响[J];现代法学;198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胜伟,喻煌,胡f;我国鉴定人制度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2 邵建东;曾见;;情谊行为还是法律行为——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女方停服避孕药”案评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郑好;;比较法视野下的监听立法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4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5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6 卜开明;胡立柱;程东;;贿赂犯罪侦查中的内在缺陷分析——以程序法为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7 王圣扬;;从辩护律师参与量刑活动看我国审判量刑程序的改革与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8 范婷婷;;略论代位权行使的效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9 胡思博;;对我国民事诉讼管辖权争议处理机制的剖析与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10 韩光;从“夫妻看黄碟”案看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规则[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利兆;;从刑事和解视角对我国不起诉制度的审视[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冯中华;;以公诉权为核心矫正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熊霞;;论检察职权配置的三个要求及其实现[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董美根;;论专利默示许可——以对专利产品合理期待使用为目标[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5 杨铁军;;消费者合同中信息均衡性实现研究——以民法为视角[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蒋光辉;;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7 李晨;;法律经济分析的规则视角问题及其实践应用[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8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9 张效羽;;隐私权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论公法隐私权与私法隐私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杨宜音;;社区公共参与:是否参与 谁来参与 如何参与[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迟君辉;国际流失文化财产返还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方兴顺;TRIPS协定下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伟强;法律制度的信息费用问题[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洁;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洪梅;论我国侦查程序中辩护权之有效保障[D];河北大学;2009年
3 李波;刑事人身检查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4 聂云鹤;论关于海盗的国际法规则及其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金华;期待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源;专利间接侵权理论在我国适用空间的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周姚春;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畅;行政外罚程序中的秘密调查与诱惑调查之辨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唐琳;非典型股东查阅权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t ;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森波;;一个“常识性”问题的法学难题:对“平等主体”的再思考——兼评徐国栋教授的“民事屈从关系”[J];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08期
2 李爱梅,凌文辁;论行为经济学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挑战[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蔡立东;张临伟;;“平等主体关系说”评判——兼评《民法典草案》第二条[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4 孙国华,杨思斌;公私法的划分与法的内在结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4期
5 梁慧星;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二十世纪民法回顾[J];中外法学;1997年02期
6 孙宪忠;;中国近现代继受西方民法的效果评述[J];中国法学;2006年03期
7 徐国栋;;论民事屈从关系——以菲尔麦命题为中心[J];中国法学;2011年05期
8 孙宪忠;;中国民法继受潘德克顿法学:引进、衰落和复兴[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海燕;;论民法作用生产力的特殊方式[J];华商;2008年16期
2 孙莹;;民法调整对象的属性及其意蕴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3 王保树;;论民法的调整范围——兼谈民法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J];学习与探索;1980年03期
4 陶希晋;;论我国社会主义民法的指导原则[J];现代法学;1984年01期
5 王作堂;;怎样自学民法[J];法学杂志;1984年04期
6 魏振瀛;民法与道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7 李静堂;;论民法的阶级性问题[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8 曹红冰;论民法的性质及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王彬;;权利感情与民法文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江平;;民法的回顾与展望[J];比较法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徐道德;;反思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读吕忠梅的《沟通与协调之途—论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有感[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万福;;“性”健康的民法保护——从全国首例“性”权利胜诉案说起[A];江苏省性学会第五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刘万福;;论“性”健康与民法保护——全国首例“性”权利胜诉案的思考[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文军 孙新红;民法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途径[N];江苏法制报;2006年
2 彭 凹;民法中的人:抽象人还是具体人[N];人民法院报;2005年
3 刘卉;对话:民法学与宪法学的四个话题[N];检察日报;2006年
4 王伯文;对遗体民法保护中人身权延伸理论的合理运用[N];人民法院报;2007年
5 杨立新;民法典谁说与经济发展无关?[N];检察日报;2003年
6 安徽省庐江县人民法院 王红兵;职工取得的公房使用权受民法保护[N];人民法院报;2006年
7 闻铭;对诉权的保护应纳入民法保护范畴[N];江苏法制报;2005年
8 闻铭;诉权保护应纳入民法保护的范畴[N];江苏经济报;2005年
9 杨立新;民法该如何保护“相关隐私”[N];检察日报;2004年
10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尹 田;论人格权及其在我国民法典中的应有地位[N];人民法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章礼强;民法本位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2 喻磊;中国(大陆)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法价值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张生;民国初期民法的近代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4 朱铁军;刑民实体关系论[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5 覃远春;民法自然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6 张晓阳;民法上的时间[D];吉林大学;2008年
7 刘宇;民刑关系要论[D];吉林大学;2007年
8 季境;论民法上的占有[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陈龙江;人格标志上经济利益的民法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书松;论网络财产及其民法保护[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芮侨;论死者名誉的民法保护[D];吉林大学;2008年
3 赵青;胎儿利益之民法保护探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朱玲玲;论信用权的民法保护[D];复旦大学;2009年
5 陈颖;论胎儿权利的民法保护[D];厦门大学;2006年
6 巴劲松;论信用的民法调整[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王有库;论商业秘密的民法救济[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冯延彬;试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D];西北大学;2012年
9 曾广贤;胎儿利益民法保护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10 宿晓英;胎儿民法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14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814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