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理论:反思与重构

发布时间:2018-05-15 07:34

  本文选题:民间文学艺术作品 + 版权归属理论 ; 参考:《编辑之友》2017年06期


【摘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认定问题,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均存在较大争议,这从现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理论多而繁杂的现状也可见一斑。目前,学术界针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理论主要有"个体论""集体论""个体与集体二元共生论""个体、集体与国家三元论",不同的理论均有其各自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理论迷雾不能阻却我们前行的步伐,因此我们在检视现有理论缺陷的同时,应当探寻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的最佳理论路径选择,即构建"三元序位与共同共有论"。在现有"个体、集体与国家三元论"作者观的基础上,主张特殊区域内传统习惯法优先,若不存在传统习惯法再依照"个人主体"到"来源群体主体"再到"国家兜底主体"的两阶段理论顺次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主体予以确定。同时,也需要借助"共同共有"理论对"国家"主体进行必要限制,缩小其作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兜底主体的适用范围,并助力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
[Abstract]:The issue of copyright ownership of folklore works is controversial in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ircles, which can be seen from the existing theory of copyright attribution of folklore and art works. At presen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opyright attribution of folklore and art works, the academic circles mainly include "individual theory" and "collective theory",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dual symbiosis theory" individual theory, collective and national ternary theory ", and different theorie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But there are also obvious theoretical defects. Theoretical fog can not prevent us from moving forward, so we should explore the best theoretical path of copyright attribution of folklore and art works at the same time as we examine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defects, that is, to construct the "ternary order and common co-ownership theory". On the basis of the author's view of "the ternary theory of individual, collective and state", the author advocates that the traditional customary law should take precedence in a special area. If there is no traditional customary law, according to the two-stage theory of "individual subject", "source group subject" and "national bottom subject", the subject of copyright of folklore works can be determined successivel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restrict the subject of "country" with the help of the theory of "common co-ownership", to narrow the scope of its application as the subject of folklore and art works, and to help protect the works of folklore and art.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基金】:广西民族法与区域治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经费资助发表 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2016年度创新项目“知识产权框架下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困境与出路”(2016CXYB01) 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项目“我国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知识产权保护研究”(gxun-chxzs2016036)
【分类号】:D923.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育鹰;;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机制探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2 齐爱民;曾钰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归属认定的困境与出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3 张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归属之次序探析[J];知识产权;2015年07期

4 韦贵红;李潭;;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原则探析[J];知识产权;2015年03期

5 严永和;;民族民间文艺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设计:评价与反思[J];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6 肖少启;;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路径分析[J];河北法学;2010年04期

7 张耕;;论民间文学艺术版权主体制度之构建[J];中国法学;2008年03期

8 齐爱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研究(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法律问题[J];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05期

9 崔国斌;否弃集体作者观——民间文艺版权难题的终结[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05期

10 杨勇胜;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秀娜;;基于司法实践的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权利归属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2 曾钰诚;李远龙;;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版权归属理论:反思与重构[J];编辑之友;2017年06期

3 曾钰诚;李远龙;;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保护模式选择:误区、澄清与展望[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4 严永和;于映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传统知识内涵界定的不足及其完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5 潘霞;;民间文学艺术改编作品的法律应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7年03期

6 叶承芳;;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若干问题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7 张平;黄菁茹;;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的困境与建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8 齐爱民;曾钰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活态保护制度研究[J];创新;2017年01期

9 袁蓓;;民间音乐版权保护的法律困境和构建[J];中国出版;2016年24期

10 齐爱民;曾钰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商业化的困境与出路[J];时代法学;2016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羿锟;叶辉华;;我国民间文艺作品保护的版权法困境与调适[J];河北法学;2015年12期

2 张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归属之次序探析[J];知识产权;2015年07期

3 韦贵红;李潭;;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原则探析[J];知识产权;2015年03期

4 毛克盾;;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别法保护模式研究[J];知识产权;2014年09期

5 袁晓波;崔艳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取和惠益分享原则[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6 卢海君;洪毓吟;;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质疑[J];知识产权;2013年02期

7 程多威;;共同商定条件的国际法演进述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8 李一丁;;再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手段——以获取和惠益分享为视角[J];文化遗产;2012年02期

9 严永和;;民族民间文艺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设计:评价与反思[J];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10 严永和;;我国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模式的选择[J];知识产权;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发成;试论在职人员创作的作品及其版权归属[J];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03期

2 朱国雄;分镜头台本的版权归属争议初探[J];人民司法;1993年12期

3 刘东威;从职务作品版权归属看职务作者的法律地位[J];科技与出版;1994年04期

4 史为光;;博客版权归属及保护方式[J];江南论坛;2008年11期

5 饶先成;;论计算机字体库的版权归属[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6 董家华,严真;论多媒体的特征、法律地位及其版权归属[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年06期

7 杨爱葵;叶云兰;;论试卷的版权归属[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03期

8 杨宏;刘冰;;论广告语征集中的版权归属[J];新闻知识;2011年05期

9 隆捷,陈淼;电子图书版权归属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5年01期

10 蒋瑞雪;马治国;;地质资料版权归属的国外模式与借鉴[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祝倩懿;;尊重传统京昆戏曲剧目的艺术创作规律与发展史慎重确定剧本版权归属——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本版权之争论昆曲、京剧等戏曲传统剧目的保护、传承与传播[A];2012北京文化论坛——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C];2012年

2 许勇;;高校学位论文的版权归属与使用尺度[A];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第四届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章友军;艺术照版权归属的法律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5年

2 初科汝 本报记者 许修峰;“小黄鸭”与“大黄鸭”引版权归属热议[N];中国商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莹薇;《芦荡火种》版权归属系列案及其扩展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915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8915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1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