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基于《物权法》之地役权制度视角

发布时间:2018-05-15 08:46

  本文选题:农业文化遗产 + 旅游利用与保护 ; 参考:《旅游学刊》2017年12期


【摘要】:地役权作为协调相邻两宗土地供需关系的一项重要物权制度,因其对他人不动产的间接利用之购买/补偿机制,而成为高度契合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分析的法理工具。文章基于地役权合同之"利用目的和方法"要件以及地役权内在构造的客观规定性,采用多方法案例法,结合世博元阳哈尼梯田景区案例,建构了哈尼稻作梯田旅游地役权购买/补偿机制概念体系。研究表明:地役权制度对于厘清旅游企业的地役权与补偿义务、社区居民的债权与保护义务,具有一般债权、其他用益物权和相邻关系无可比拟的法理解释力,是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下"资源有偿使用""谁受益、谁补偿"制度落地以及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管理的一项有效制度机制。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real right system to coordinate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adjacent land, easement has become a legal tool for the analysis of tourism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because of its purchase /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indirect use of other people's immovable property.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using purpose and method" of easement contract and the objective stipulation of the inherent structure of easement, this paper adopts multi-method case law and combines with the case of Haney terrace scenic spot in Yuanyang of the World Expo. The concept system of purchase /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easement for Hani rice terrace is construct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asement system has the general creditor's rights, the other usufruct rights and the unparalleled legal explanation power of the adjacent relations to clarify the easement and the compensation obligation of the tourism enterprise, the creditor's rights and the protection obligation of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It is an effective system mechanism of "who benefits, who compensate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urrent legal system, as well as th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区参与下的旅游景区竞合关系演变机理及协调机制:基于演化博弈的多案例实证研究”(41461034) 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项目“云南省社区参与旅游开发利益分配协调机制”共同资助~~
【分类号】:D92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宗璋;关于我国创设地役权制度的若干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沈海虹;;美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地役权制度[J];中外建筑;2006年02期

3 李在科;;我国地役权制度立法探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4 曹树青;;生态地役权探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9期

5 肖丽群;张东祥;朱锦;;地役权价值评估的探讨[J];理论导报;2009年06期

6 陈思;;对我国地役权立法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年20期

7 赵菲;;浅析美国财产法之地役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黄佳;;我国地役权制度若干问题探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8期

9 耿卓;;乡村地役权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J];法商研究;2011年04期

10 邓乐;李文婷;;关于公共地役权相关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耿卓;;乡村地役权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命运[A];2009年民商法学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陈娟;李世平;;浅议地役权权属调查与登记[A];2013年度江苏省测绘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伯文;;“枯木逢春”:地役权保障机制的反思、展望与创立——以民事、行政同步推进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吴一博;;自然资源安全风险防范的地役权制度回应——环境保护地役权制度的构建[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5 李晓斌;;创设地役权制度的现实意义思考[A];第三届中国律师论坛论文集(实务卷)[C];2003年

6 吴玺;沈志刚;;相邻权与地役权[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师安宁;地役权流转与消灭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8年

2 陈丽平;首次在法律中规定地役权制度设立地役权应当采取书面形式[N];法制日报;2007年

3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师安宁;地役权的设立与运行制度[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怎样办理地役权登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5 陈媛媛;应以地役权维护眺望权[N];中国环境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杜海岚;视线被挡从此可主张“眺望权”[N];法制日报;2005年

7 黄廷旺;相邻权与地役权之别[N];江苏经济报;2007年

8 宗和;怎样设定和保障地役保[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9 郑明晓;小议“房屋和土地使用权转让中的关系变更”[N];中国黄金报;2011年

10 柴春元;相邻关系与地役权:适用范围待分清[N];检察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遐桢;物权法定下地役权的困惑[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唐孝辉;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地役权制度构建[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顺荣;地役权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2 刘冰;地役权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刘丽娜;论地役权之取得[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张月芝;论我国地役权的设定与消灭[D];贵州大学;2009年

5 汪雪峰;公共地役权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俊斌;我国地役权制度之构建[D];山西大学;2006年

7 刘新红;我国地役权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伍静;地役权立法价值及其制度构造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张长江;地役权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10 潘丽娟;我国地役权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18917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8917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7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