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以形成权限制法理研究不可抗辩条款

发布时间:2018-06-17 08:41

  本文选题:不可抗辩条款 + 保险人解除权 ; 参考:《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摘要】:形成权限制理论围绕着形成权行使的控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内在逻辑的制度,从而对解除权、撤销权等形成权的行使实现法律矫正。本文试图将保险法上的不可抗辩条款,纳入传统大陆法的形成权限制理论进行研究,指出源自英美法的不可抗辩条款,乃对保险人解除权的限制,在制度设计上,应当遵循形成权限制的法理。包括应当以除斥期间为中心限制保险人解除权,忽略知晓、欺诈及保险险种等因素的影响,避免法理认识上的混乱。在确立不可抗辩条款的同时,应当明确无效合同、被保险人生存和未缴保费等事项与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无关,特别解约权亦并不与不可抗辩条款相冲突。在不可抗辩条款的具体设计上,可根据险种的不同、投保方主观状态的善意、恶意区分,设置不同的除斥期间。
[Abstract]:The theory of formative right restriction revolves around the control of the exercise of formation right, and forms a series of systems with inherent logic, thus realizing the legal correction of the exercise of forming right such as rescission right and revocation righ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bring the non-defensible clause in insurance law into the theory of formative restriction of traditional continental law,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non-defensible clause derived from British and American law is the restriction of insurer's right of rescission and the design of system. We should follow the legal principle of formative right restriction. It includes limiting the right of rescission of the insurer by taking the period of exclusion as the center, neglecting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such as knowledge, fraud and insurance coverage, and avoiding confusion in legal understanding. While establishing the non-defensible clause, it should be clear that the contract is invalid, the existence and unpaid premium of the insure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on-defensible clause, and the special right of rescission does not conflict with the non-defensible clause. In the specific design of the non-defensible claus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insurance, the insurer's subjective state of goodwill, malicious distinction, set different deprecation period.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分类号】:D922.284;D9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玉梅;;对不可抗辩条款立法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11期

2 林兴灯;浅析不可抗辩条款[J];福建金融;2002年05期

3 刘申;不可抗辩条款不具有法律效力[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4 刘根,王丹华;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不可抗辩条款——从一例保险案例说起[J];南方经济;2004年10期

5 周玉坤;;不可抗辩条款适用性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李娜;;对人身保险不可抗辩条款的法律思考[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年S2期

7 胡萍萍;;关于人寿保险“不可抗辩条款”的思考[J];上海保险;2007年09期

8 王飞雪;;不可抗辩条款:必要性、适用和立法建议[J];中国商法年刊;2007年00期

9 侯刚;;对中国人寿保险中“不可抗辩条款”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08年16期

10 温晓芸;;“不可抗辩条款”的作用及其例外[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新;夏庆收;王海燕;程珂;;不可抗辩条款的引入对寿险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核保对策分析[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何源;;英美法系比较视野下的不可抗辩条款[A];浙江省2010年保险法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飞雪;;不可抗辩条款:必要性、适用和立法建议[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4 吴勇敏;蓝仙明;;论我国保险法中不可抗辩条款的完善[A];浙江省2010年保险法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冯芳怡;;寿险企业不可抗辩条款的经营对策研究[A];浙江省2010年保险法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沈洁颖;;浅析新《保险法》中的不可抗辩条款[A];浙江省2010年保险法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晓晗;;保险法之不可抗辩条款若干问题探析[A];浙江省2012年保险法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正华;许鹃;;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对诚实投保人利益的保护——论“不可抗辩条款”的合理适用[A];浙江省2010年保险法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飞;邵春玲;;《保险法》部分条款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建议[A];浙江省2013年保险法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刘炳奎;;新《保险法》与保险理赔的完善——基于杭州太保市场的调研分析[A];中国保险学会学术年会入选文集2011(实务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芳;用不可抗辩条款断案尚早[N];中国保险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徐华初;引入“不可抗辩条款” 成二次修法争论焦点[N];中国保险报;2006年

3 张颖;保监会:酝酿引入“不可抗辩条款”[N];商务时报;2008年

4 刘传江;保险业有望引入不可抗辩条款[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5 李敬伟;引入“不可抗辩条款”六年首创安泰人寿风险管控安然[N];中国保险报;2009年

6 中国人寿南京市分公司 章伟;浅谈对不可抗辩条款的认识[N];江苏法制报;2009年

7 张义萍;不可抗辩条款应可补强[N];中国保险报;2009年

8 赵桥梁;浅谈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N];中国保险报;2004年

9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保险系主任 钟明;不可抗辩条款的引入与不足[N];解放日报;2009年

10 杜文雅;《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的完善建议[N];中国保险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兆新;论人身保险合同的不可抗辩条款[D];山东大学;2009年

2 张莹;不可抗辩条款的理论与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林子;论我国新修保险法中的不可抗辩条款[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李淑梅;论保险法上不可抗辩条款[D];吉林大学;2011年

5 朱寅;论保险法中不可抗辩条款[D];安徽大学;2012年

6 刘卫星;论保险法上的不可抗辩条款[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曲新峰;合同法的撤销权对保险不可抗辩条款的完善[D];山东大学;2012年

8 石慧;论保险法中的不可抗辩条款[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9 王婉;我国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的适用[D];大连海事大学;2014年

10 段宁;我国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30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030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0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