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民法总则》规定对修订分则物权编三个重大问题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7-06 18:30

  本文选题:物权法定 + 习惯 ; 参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摘要】:物权法定原则是《民法总则》和《物权法》确定的原则,由于没有规定物权法定缓和规则而使其过于刚性,而《民法总则》第十条规定了习惯作为民法法源,因而使其与刚性的物权法定原则发生一定程度的冲突,需要进行协调,承认物权法定缓和原则。中央关于"建立公民财产长久受法律保护的良好和稳定预期"的指导思想,已经体现在《民法总则》第113条之中,对于解决《物权法》第49条规定的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自动续期规定的不确定性,确立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一次取得、永久使用的核心价值,应当在物权编中得到具体落实。《民法总则》确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对于农村土地权属制度改革,实现农村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Abstract]:The legal principle of real right is defined by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and the Law of property Law. It is too rigid because of the lack of a relaxation rule of the property Law. Article 10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stipulates that custom is the source of civil law. Therefore, it conflicts with the rigid legal principle of real right to a certain extent, so it needs to coordinate and admit the principle of relaxation of law in real right.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n "establishing a good and stable expectation for the permanent protection of citizens' property by law" has been embodied in Article 113 of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Law. In order to solve the uncertainty of the expiration and automatic renewal of the right to us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land as stipulated in Article 49 of the Real right Law, the core value of obtaining and using the right to us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land once and for all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egal person status of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of rural land ownership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rural economic system.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科研课题(15JJD820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俊臣,李风;试论物权法定之缓和[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杨彬,黄海洋;我国物权法定原则的界定问题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齐恩平;对物权法定原则的检讨[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6期

4 刘德良;网络时代物权法的价值理念与基本原则[J];长白学刊;2004年04期

5 ;聚焦物权法草案[J];工商行政管理;2004年21期

6 郭友旭;传统物权法理论中的物权法定原则[J];云南电大学报;2004年03期

7 王成;;物权法定与物权整理[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8 李亚尼;;浅议《物权法草案》中的物权法定原则[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谢增毅;冉昊;;“财产法与物权法比较——兼评《物权法(草案)》研讨会”综述[J];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10 刘正峰;;论无名物权的物权法保护——从对物权法定原则的检讨展开[J];法商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刘欣;;《物权法》出台 我们如何应对[A];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红霄;;《物权法》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贡献与瑕疵分析[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周训芳;;农民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获得的林权及其物权法保障[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廖斌;崔金星;;自然资源物权及其在物权法类型体系中的应有地位[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5 董茂云;丁浩;宋永华;;行政法在实施《物权法》中的功能与定位研究[A];2010年政府法制研究[C];2010年

6 吴飞飞;;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押贷款合同效力的司法认定——以物权法定原则之缓和为切入点[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7 钟爱玲;;论《物权法》中的海域使用权[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8 裴丽萍;;水资源用益物权立法解读[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昌邑市鑫丰工贸有限公司 姚会兵;物权法定原则的局限性[N];大众科技报;2005年

2 张海冬;解读物权法草案之物权法定原则[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袁祥;市场经济需要物权法[N];光明日报;2001年

4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利明;物权的基本原则[N];检察日报;2001年

5 郑云瑞;物权法定之“法”应包括“习惯”[N];检察日报;2005年

6 李富成 常鹏翱;物权法定的意义与法律政策选择[N];人民法院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王前海;物权法:撑开公民财富保护伞[N];中国信息报;2005年

8 记者 杨静;市委中心组举办《物权法》专题讲座[N];赤峰日报;2007年

9 杨璇;《物权法》规定海域物权是一大立法创新[N];中国海洋报;2007年

10 本报见习记者  徐涛;五度审议 物权法日益“中国化”[N];财经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冬梅;物权法视野下的林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萧博仁;物权法基本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魏潜;论物债二分理论及其对民法典体系建构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蔡永民;论物权法视野下的水资源法律保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王泽功;动态视角下的探矿权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7 鲍轶欣;民事优先权性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文;物权法定原则新探[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董东;物权法定原则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王晓云;论物权法定原则的合理性及局限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郭银松;物权法定的缺陷和修正[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何永添;论物权法定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倪莉莉;关于物权法定原则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吴孝春;物权法定原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芬;我国物权法定原则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沙艳蕾;物权法定原则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巩寿兵;物权法定原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03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103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1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