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我国《民法总则》的颁行与民法典合同编的编订——从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看我国《合同法》相关规则的完善

发布时间:2018-07-20 17:54
【摘要】:法律行为制度是民法典总则编的关键内容之一;法律行为制度源自合同法,其规则也主要适用于合同法。民法典总则编中关于法律行为的内容对于分则中的合同编规则有着重要的影响。2017年颁行的我国《民法总则》中"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相对于1986年颁行的我国《民法通则》中的相应内容来说,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均有了重大的改变。这些创新主要包括:完善了沉默适用、意思表示解释的有关规则,增加了虚假表示和隐藏行为的规定,以显失公平吸收了乘人之危,增加了第三人欺诈和第三人胁迫的规定并对二者采取了区别规定;取消了合同的变更权,增加了重大误解撤销权行使期限的规定;对合同无效的判断标准采取了新的措辞。这些修订的绝大部分内容,一方面来源于对1999年颁布的我国《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合理内容的总结与吸收;另一方面也源自对比较法经验的分析与归纳。这些内容都体现出立法质量的明显改善,在避免与总则冲突和简单重复的前提下,其中的部分内容应当为民法典合同编所体现。当然,我国《民法总则》关于民事法律行为部分的少部分增补,反映了中国立法者的一些独特立法政策考虑,从契约公平或契约效率的角度来看不无争议;其适用效果有待于未来的司法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Abstract]:The system of legal act is one of the key contents of the general rules of civil code, and the system of legal act originates from the contract law, and its rules mainly apply to the contract law. The contents of legal acts in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code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rules of contract making in the special provisions. The contents of "civil legal acts" in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promulgated in 2017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our country in 1986 The corresponding contents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There have been major changes in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These innovations mainly include: perfecting the relevant rules of silent appl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adding the provisions of false representation and hidden behavior, so as to absorb the dangers of others without fairness. The provisions of fraud by third party and coercion by third party are added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adopted; the right to change the contract is cancelled and the provision on the duration of the exercise of the right of rescission is added; and the criterion of invalidation of the contract is given new wording. Most of these amendments come from the summary and absorption of China's contract Law promulgated in 1999 and the reasonable contents of its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analysis and induct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comparative law. These contents all reflect the obvious improvement of the legislative quality. Under the premise of avoiding the conflict with th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simple repetition, some of the contents should be embodied in the contract compilation of the Civil Code. Of course, the few additions to the part of the Civil Law Act in China reflect some unique legislative policy considerations of Chinese legislators, which are not without controversy from the angle of contract fairness or contract efficiency. Its application effect needs to be further tested in the future judicial practic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日内瓦大学种子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6XNQ02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利明;;民法分则合同编立法研究[J];中国法学;2017年02期

2 姚明斌;;“效力性”强制规范裁判之考察与检讨 以《合同法解释二》第14条的实务进展为中心[J];中外法学;2016年05期

3 薛军;;论意思表示错误的撤销权存续期间——以中国民法典编纂为背景的分析[J];比较法研究;2016年03期

4 冉克平;;显失公平与乘人之危的现实困境与制度重构[J];比较法研究;2015年05期

5 叶金强;;合同解释理论的一元模式[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02期

6 徐干忠;;识别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方法[J];人民司法;2011年12期

7 薛军;;第三人欺诈与第三人胁迫[J];法学研究;2011年01期

8 徐涤宇;;论法律行为变更权的期间限制——基于解释论的立场[J];中国法学;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佳友;;我国《民法总则》的颁行与民法典合同编的编订——从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看我国《合同法》相关规则的完善[J];政治与法律;2017年07期

2 郭超;;违约方合同解除权的法理辨析与裁判规则——对赵某诉何某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的评析[J];天津法学;2017年02期

3 薛军;;民法总则:背景、问题与展望[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4 刘勇;;合同补充解释的理论构造及立法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03期

5 檀文芳;;乘人之危制度评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6 朱广新;;论可撤销法律行为的变更问题[J];法学;2017年02期

7 贺剑;;《合同法》第54条第1款第2项(显失公平制度)评注[J];法学家;2017年01期

8 于焕超;;有限公司股权善意取得的再思考[J];研究生法学;2017年01期

9 彭熙海;贾韶琦;;债法中的第三人欺诈与第三人胁迫——判断标准、法律后果与救济途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10 胡思博;;合同效力认定案件中证明当事人主观心理状态的间接证据[J];领导之友;2016年2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世刚;;中国债编体系构建中若干基础关系的协调——从法国重构债法体系的经验观察[J];法学研究;2016年05期

2 朱庆育;;《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评注[J];法学家;2016年03期

3 耿林;崔建远;;民法总则应当如何设计代理制度[J];法律适用;2016年05期

4 郑晓剑;;比例原则在民法上的适用及展开[J];中国法学;2016年02期

5 许德风;;论合同违法无效后的获益返还——兼议背信行为的法律规制[J];清华法学;2016年02期

6 张谷;;对当前民法典编纂的反思[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01期

7 杨立新;;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民法地位之展开[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8 叶名怡;;我国违法合同无效制度的实证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9 赵文杰;;论不当得利与法定解除中的价值偿还 以《合同法》第58条和第97条后段为中心[J];中外法学;2015年05期

10 薛军;;中国民法典编纂:观念、愿景与思路[J];中国法学;201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华,王曙光;民事法律行为不仅为表意行为[J];法学;2001年12期

2 刁胜先;我国民事法律行为概念的比较与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3 姚华;论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和有效的价值取向[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王辉;民事法律行为[J];湖南农业;2005年10期

5 王海燕;;论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理论意义[J];辽宁警专学报;2006年01期

6 陆岳松;;对民事法律行为概念的质疑[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黄娟;;民事法律行为的缺陷与出路[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8年12期

8 尹广甜;;对民事法律行为本质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16期

9 寇芳;;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J];知识经济;2008年09期

10 鲁世平;孙晓珍;;论合同的性质——从民事法律行为的视角[J];理论导刊;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凯;;民事法律行为在税法中的效力[A];财税法论丛(第7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哪些条件?[N];解放日报;2003年

2 郝如峰;民事法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联系与区别[N];江苏法制报;2006年

3 ;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应了解的法定事项[N];福州日报;2006年

4 ;法律法规与供电企业管理(19)[N];中国电力报;2001年

5 胜林 东山 汉腾;怎样处理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N];广西政法报;2003年

6 胜林 东山 汉腾;怎样处理有瑕疵的民事法律行为[N];法制日报;2002年

7 张建明;探析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之条件[N];江苏经济报;2003年

8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米 健;论“民事法律行为”命名的谬误[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新疆昌吉州阜康市人民检察院 王新峰;这样附条件的付薪条款无效[N];检察日报;2012年

10 蒋惠兴;单方出具欠条或借条应是双方民事法律行为[N];江苏法制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雪婷;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7年

2 付建平;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制度的法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晚梅;论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帆;表见民事法律行为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梁晓敏;论现代科技进步对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6 余宗良;民事法律行为概念之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134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134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5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