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自然资源损害侵权救济局限与拓展

发布时间:2018-10-10 16:00
【摘要】:侵权责任法对于自然资源损害救济的作用相对有限。从操作技术层面上分析,基于权利与损害的逻辑结构,自然资源民事权利主体构成复杂以及自然资源民事权利范围的相对性与不确定性,是导致侵权责任法适用于自然资源损害救济存在明显局限的主要原因。侵权责任法在自然资源损害救济问题上的先天不足,使得自然资源损害救济机制以此为基础的拓展完善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完整自然资源损害救济机制的构建,面临的根本挑战在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复杂的利益结构以及在价值判断问题上的取舍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完整的自然资源损害救济机制不能固守单一的侵权责任法模式而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拓展完善,即损害救济机制在形式上由法律责任向非法律责任拓展以及在功能上由责难向填补拓展。
[Abstract]:The effect of tort liability law on natural resources damage relief is relatively limited. Based on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rights and damages, the subject composition of civil rights of natural resources is complicated, and the relativity and uncertainty of the scope of civil rights of natural resources a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 of 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It is the main reason why tort liability law is applicable to natural resources damage relief. The natural deficiency of tort liability law in the problem of natural resources damage relief makes it not only possible but also necessary to expand and perfect the relief mechanism of natural resources damage. The fundamental challeng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act natural resource damage relief mechanism lies in the complex interest structure in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difficulty in value judgm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complete relief mechanism of natural resources damage cannot stick to a single model of tort liability law, but must be expanded and perfected in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The damage relief mechanism is expanded from legal liability to non-legal liability in form and from blame to fill in function.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能源发展转型战略与法律制度研究”(13AFX0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自然资源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兼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法律对策》(2009C172) 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法学)建设计划(经济法学科)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道凯;陆志明;叶轶;;论石漠化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法律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1期

2 乐小芳;;中国水资源刑法保护的立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3期

3 张建伟;危害环境行为入罪化的建构与实施[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周启梁;;资源环境立法的权利本位困境与出路[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高圣平;杨旋;;环境污染责任的构成要件研究——基于《侵权责任法》第八章的分析[J];创新;2011年06期

6 熊超;;地方自治政府环境责任的内涵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7 薄晓波;;论环境破坏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与责任构成要件[J];研究生法学;2011年02期

8 杜卫;曹晓凡;白宝忠;;我国保护草原资源的刑法适用规则研究[J];草业科学;2011年07期

9 于阜民;刘卫先;;海洋生态损害行为刑事责任论[J];当代法学;2009年03期

10 刘超;;反思与超越:环境侵权救济的内在机制诉求辨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海嵩;;论限期治理的法律属性——一个“法解释论”的尝试[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志伟;;农村水污染问题初探[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马洪;;环境侵权的归责追问[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杨华;;环境司法中的法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吴梅双;;完善环境执法人员的责任追究机制——以水污染事故为例[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6 吕莎;;风险社会语境下的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法律问题研究[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7 陈海萍;;环境知情权探析——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视角[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8 张璐;;论我国环境问题司法救济障碍及克服[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9 李姗姗;;试论环境刑法因果关系的判定原则[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10 杨惜春;;资源气象服务中气候资源政策及法律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软科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凡;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王锦;环境法律责任与制裁手段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李云波;相邻不可量物排放关系的私法调整[D];复旦大学;2011年

4 阳露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基本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陈伟;公法替代责任根据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程春华;破产救济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8 孟伟;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中的环境刑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李培良;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10 杜澎;环境刑法的基本原理[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海宁;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郭琳;我国矿区地下水资源的法律保护[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詹洁;矿产资源的刑事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陈皆喜;我国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的制度设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杨海宾;民事连带责任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朱卫东;中国环境犯罪刑罚责任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常晓莉;污染者负担原则在我国农业污染防治中的适用[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8 方玲;无过错环境污染损害民事责任限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周琪雪;我国环境刑事责任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谢海波;论破产公司的环境民事责任[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侵权责任法(草案)》系列讨论之一:医院是销售者还是使用者?[J];中国医院院长;2009年05期

2 刘生亮;;侵权责任法的道德危机[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阿计;;侵权责任法,用“责任”保卫“权利”[J];群言;2009年03期

4 阿计;;侵权责任法,用“责任”保卫“权利”[J];人民公安;2009年10期

5 王利明;;论侵权责任法中一般条款和类型化的关系[J];中国检察官;2009年05期

6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立法:功能定位、利益平衡与制度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7 胡晴欣;;《侵权责任法(草案)》的价值取向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14期

8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立法的利益衡量[J];中国法学;2009年04期

9 杨占栋;;侵权责任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与功能[J];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徐银波;;论侵权责任法的创权功能[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侃;张朝霞;;试析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2 梁明祥;;浅论《侵权责任法》生效后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变化[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3 余建东;;侵权责任法对医患纠纷法律规制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4 宋雅梅;;试述《侵权责任法》的中国特色[A];中国合同法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5 周梅;;探讨《侵权责任法》出台后的病案管理[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赵丽华;;《侵权责任法》与医疗风险控制[A];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暨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钱亚芳;;《侵权责任法》时代的医疗机构防范对策[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赵海怡;;责任规则威慑与激励效应的异化及矫正——兼评《侵权责任法》第七章[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赵丽华;;《侵权责任法》与医疗风险控制[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赵丽华;;《侵权责任法视角》——医疗侵权案例分析[A];2013浙江省医学伦理与卫生法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婷玉 邹声文;侵权责任法“实”审,民法典迈“第二步”[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记者 郭薇;侵权责任法草案拟规定污染责任[N];中国环境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周婷玉 邹声文;侵权责任法草案进入实质性审议[N];经济参考报;2008年

4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杨立新 教授;侵权责任法之媒体侵权责任[N];法制日报;2009年

5 杨立新;侵权责任法应当规定帮工责任[N];法制日报;2009年

6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立法之制度构建[N];法制日报;2009年

7 王银胜;最高法院成立侵权责任法研究小组[N];人民法院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宋识径;侵权责任法草案:四大悬念待解开[N];检察日报;2009年

9 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王琳;若无协调机制配套,侵权责任法恐异化[N];东方早报;2009年

10 张红;侵权责任法立法:良知与理性[N];法制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挺;侵权法公平分担损失规则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军;论责任保险与侵权责任法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钱宇丹;责任保险与侵权责任法的功能互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周晓;论侵权责任法中的严格责任制度[D];广东商学院;2011年

4 牛婉宁;论侵权责任法的独立[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5 沈伟;《侵权责任法》对医患双方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封盛;论侵权责任法所保护的民事利益[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7 金若逸;合同违约与侵权竞合的纠纷解决—《侵权责任法》实施后的新思考[D];宁波大学;2013年

8 张士明;《侵权责任法》构建体系解读[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姗姗;《侵权责任法》第36条评析及适用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卉;侵权法规范竞合与适用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62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262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8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