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用人单位虚假雇佣残疾人的法律关系性质辨析——裁判视野下的观察

发布时间:2019-01-02 13:18
【摘要】:用人单位常采用与残疾人签订虚假劳动合同的形式以实现享受雇佣残疾人的优惠政策且不承担实际用工的风险。本文以公开检索到的113份因用人单位虚假雇佣残疾人引发争议的裁判文书为样本,从规范梳理、实证考察、学理检讨三个层面探析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与效力。探求当事人之间的真实意思系法律关系定性的核心与逻辑起点。如有证据表明当事人构成通谋虚伪意思表示,则劳动合同无效,法院应主客观相结合解释和确认被隐藏着的真实的意思表示。如果否认用人单位与残疾人之间具有劳动关系,他们之间有关"残疾证换酬劳"之类的协议是否发生私法上的效果,应当依据有关合同效力规则进行判定,可认定为有效;而其公法上的效果,则应当依据有关公法规则的立法目的以及相应规则进行判定。
[Abstract]:Employers often sign false labor contracts with the disabled in order to enjoy the preferential policies of employing disabled people and do not bear the risk of actual employment. This paper takes 113 documents publicly retrieved as a sample to analyze the natur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es from three levels: normative combing,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theoretical review. Exploring the real meaning between the parties is the core and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qualitative nature of the legal relationship. If there is evidence that the parties constitute conspiracy hypocrisy, then the labor contract is invalid, the court should combine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confirm the hidden true expression of will. If it is denied that there is a labo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loyer and the disabled, whether or not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m has the effect of private law, it should be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validity of the relevant contract, which can be recognized as valid; The effect of public law should be judged according to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of the relevant public law rul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rule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法学院;
【基金】:中国法学会2016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CLS(2016)D65)
【分类号】:D922.18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亦姗;;劳动合同,你签了没有?[J];中国就业;2000年09期

2 ;怎样签订劳动合同[J];中国就业;2000年05期

3 李月胜;让劳动合同善始善终[J];中国劳动;2000年02期

4 双星;下岗协议主体应与劳动合同主体相同[J];中国劳动;2000年04期

5 董平;正确理解和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J];中国劳动;2000年12期

6 ;这份劳动合同为什么无效[J];光彩;2000年01期

7 日月;签劳动合同四注意[J];山西农机;2000年03期

8 曹吉祥;签订劳动合同不能草率[J];企业文化;2000年05期

9 双星;下岗协议主体应与劳动合同主体相同[J];劳动保障通讯;2000年03期

10 邢新民;续订劳动合同莫忘六项条件[J];中国劳动;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贯彻《劳动合同法》的策略和方法[A];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第六届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会议材料[C];2008年

2 陈yN;刘阳阳;;劳动合同对于进城务工人员收入影响的有效性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2期[C];2010年

3 苏文蔚;王建平;;关于建立劳动合同中止制度的几点认识[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徐阳;;倒签《劳动合同书》的终止日期是否有效[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徐连跃;;浅析非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苏文蔚;;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如何认定外商投资企业中方员工的连续工作时间[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孙为新;;浅析劳动合同中约定条款的法律效力[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赵宇奇;赵星奇;;关于劳动合同几个问题的思考[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文阳;;劳动合同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法律价值[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常凯;;《劳动合同法》应对还是执行[A];第四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美遐;方江宁;劳动合同中止:亟待规范的法律问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2 郑爱青;立法应限制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用[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3 王全兴;克服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的目标选择[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4 ;《劳动合同法》释义[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5 刘勇;北京局工会举办《劳动合同法》培训班[N];人民铁道;2007年

6 ;学习贯彻宣传《劳动合同法》[N];扬州日报;2007年

7 张云鹏;劳动保障部:征集《劳动合同法》宣传语[N];中华新闻报;2007年

8 蔡方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究竟该如何解读[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9 董瑞丰;劳动合同法要除“灰幕”[N];工人日报;2007年

10 柯杨;省会严查企业“突击裁员”[N];河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劳动合同不履行及其法律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张帆;劳动合同中的合意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3 立花聪;《劳动合同法》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4 赵卫锋;《劳动合同法》与和谐劳聘关系的构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刁慧娜;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孙睿君;我国就业保护法律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7 丁婷;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8 杨彬;劳动合同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唐庆会;劳动合同法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鑫;论劳动合同主体分类与分层的类型化调整[D];广西大学;2017年

2 戴海军;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yぶ竞,

本文编号:2398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398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2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