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禁止反悔原则的司法适用

发布时间:2019-02-23 16:42
【摘要】:禁止反悔原则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等同原则的一个重要的限制性原则,两者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相对而言,我国禁止反悔原则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司法适用还不够明确。同时,由于我国专利制度的发展期限相对较短,经验不够丰富,在立法中没有为专利侵权判定中如何适用禁止反悔原则提供一个严谨、具体并且操作性强的标准。为了解决禁止反悔原则的司法适用问题,完善该原则在我国司法的适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与研究。引言部分以“中誉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与上海九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侵犯实用新型专利纠纷”一案(以下称中誉案)作为开端,简明扼要的说明了该案需要澄清的问题,之后介绍了禁止反悔原则的作用以及该原则在我国的立法情况。正文部分是本文的主体,由六部分组成。介绍了中誉案的判决结果以及点名提出适用争议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及提出适用建议。最后进一步总结。第一部分主要关于中誉案的判决结果以及争议的焦点问题,旨在引出问题。第二部分分析了未修改权利要求书是否导致禁止反悔原则的适用。从主观意图、诚实信用原则、权利保护范围以及技术特征可否限缩等方面阐述未对权利要求书进行修改并不导致适用禁止反悔原则。第三部分探讨了增加新的技术特征是否应当被认定为放弃的问题。从“增加新的技术特征可以是权利要求书的修改方式”到“增加技术特征等方式是如何被认定为放弃”的思路对其进行讨论,得出了结论,即但凡采用增加技术特征等方式缩小了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就必然有所“放弃”。第四部分是关于法院能否主动适用禁止反悔原则。在该部分中笔者讨论了法院主动适用禁止反悔原则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更进一步讨论了适用禁止反悔原则后弹性排除与完全排除的合理性。第五部分对无效宣告过程中对权利要求书进行的修改是否都导致禁止反悔原则的适用的问题进行了释明。指出只有技术方案的删除之后可以自然适用禁止反悔原则。第六部分归纳了禁止反悔原则在司法适用中的问题并提出了适用建议,以完善禁止反悔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Abstract]:Estoppel principle is an important restrictive principle for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in judicial practice. Comparatively speaking,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estoppel principle in China is not deep enough and judicial application is not clear enough.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patent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relatively short and the experience is not rich enough, there is no strict, concrete and operable standard for how to apply the estoppel principle in the legislation of patent infringement adjudic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judicial application of estoppel principle and perfect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rinciple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tudies i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introduction begins with the case of "Zhongyu Electronics (Shanghai) Co., Ltd. and Shanghai Jiuyi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infringing on the patent dispute over utility model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Zhongyu case), briefly and succinctly explaining the issues that need to be clarified in this case. Then it introduces the function of estoppel principle and its legisl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text is the main body of this paper, which consists of six par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judgment result of Zhongguo case and puts forward the dispute of application by name, analyzes thes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applicable suggestions. Finally, a further summary is given. The first part is mainly about the result of the judgment and the focus of the dispute, aiming to lead to the problem.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whether the unmodified claim results in the application of estoppel principle. From the subjective intention,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the scope of the right protection and whether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can be reduced, it is explained that the failure to modify the claim does not lead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stoppel principle.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whether the addition of new technical feature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bandonment. From the idea that "adding new technical features can be the way to modify the claim" to "how to add the technical feature is considered to be abandoned",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is to say, if we narrow down the scope of patent protection by means of increasing technical features, we must give up. 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whether the court can apply estoppel principle on its own initiative.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for the court to apply the estoppel principle on its own initiative,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rationality of elastic exclusion and complete exclusion after applying the estoppel principle. The fifth part explains whether the modification of claim in the process of invalidation leads to the application of estoppel principl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estoppel principle can be applied naturally only after the deletion of the technical scheme. The sixth part summarizes the problem of estoppel principle in judicial applic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erfect the application of estoppel principle in our country.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雪忠;欧洲联盟协调专利制度的新举措——评欧洲委员会关于设立“共同体专利”的建议[J];知识产权;2001年04期

2 张守谋;;专利权人,你的专利维护了吗?[J];科技信息;2002年10期

3 雍海峰;专利权的自我保护[J];砖瓦;2003年02期

4 曹津燕,肖云鹏,石昱,黄庆,瞿卫军,刘洋;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二)——运用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数据分析[J];知识产权;2004年05期

5 刘洋,瞿卫军,黄庆,肖云鹏,石昱,曹津燕;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三)——运用专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的地区评价[J];知识产权;2004年05期

6 王少冗;;问专利谁主沉浮——郑州拓普轧制技术有限公司专利纠纷案纪实[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5年02期

7 本刊通讯员;;专利权的主要特征[J];煤气与热力;2007年08期

8 龙华明裕;侯艳姝;;高价值基本专利的申请策略[J];知识产权;2008年03期

9 武雪萍;李赞捧;;我国对专利权滥用的法律规制及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9年19期

10 倪敏;;企业专利权常见问题[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改珍;;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挑战专利的意义——兼论专利对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杨国权;;关于专利挖掘的探讨[A];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刘斌强;刘文镐;陈辉;;提高中国专利市场流动性:专利服务行业的重任[A];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一部分)[C];2011年

4 吴照幸;;标准与专利的比较分析探讨[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三部分[C];2013年

5 魏国华;;初探专利中介机构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建设[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四部分[C];2013年

6 侯剑华;朱晓清;;专利价值在技术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析[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寇宗来;;专利保护宽度和累积创新竞赛中的信息披露[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8 张晓都;;标注专利标记与专利号是专利权人的权利还是义务[A];专利法研究(2004)[C];2005年

9 王蔚林;李桂玲;;我国纳米印刷技术专利挖掘与布局机制构建[A];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赵菊兰;陈海龙;;国外网上主要专利资源及检索方法[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一鸣;跨国手机巨头酝酿发起“专利攻击”[N];工人日报;2004年

2 吕昆;标准与专利对墙体保温企业的意义[N];中国建设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苏娟 通讯员 贾鹏雷;3G专利费,弄清楚了再交[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年

4 郑钢邋邓勇;奖罚分明为创用专利清障[N];中国财经报;2007年

5 记者  胡洪森;突破专利短板,从视频开始[N];中国电子报;2006年

6 记者  胡春民;消费电子专利:引进与创新并举[N];中国电子报;2006年

7 记者  胡春民;自主研发,“有所为,有所不为”[N];中国电子报;2006年

8 吴学安;中国企业如何摆脱涉外专利侵权之痛[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王振宇;专利之痛——知识产权保护[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吴红雅;科技引领发展 创新支撑竞争[N];大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利;专利联营许可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蓉蓉;面向复杂语义的专利本体构建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张虎胆;基于专利网络方法的技术竞争对手识别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4 刘珍兰;公众参与专利评审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郁琛;促进创新的专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郭济环;标准与专利的融合、冲突与协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张熠;中国农业公共科研体系专利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8 方曙;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石岩;论专利技术的授权策略[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高林;专利知识宽度、创新与激励[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鹏翔;专利权出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张晓满;专利技术评估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邵勇;专利指标及其经济效益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李华;失效专利的价值开发[D];武汉大学;2004年

5 徐金辉;浙江省平湖市专利激励政策评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于富丽;博世集团专利计量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刘程程;专利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陈海月;中国“专利投机”现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9 张小敏;专利商业化模式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10 余凯;专利权人权利懈怠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本文编号:2429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429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a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