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企业APP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6 06:42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带动下,企业APP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一带一路”建设,也为企业APP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商业方法专利的概念也逐渐深入企业管理者或者创业者的心中。相比较企业APP的著作权和商标权而言,企业APP商业方法专利也被称为对企业APP“商业模式或者运作”的智力成果,通过企业APP研究报告与商业方法专利申请授权数据,发现实际授权量很低。如何完善企业APP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是当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根据目前我国企业APP商业方法的现状以及其可专利性的关注和研究,可以发现,就围绕企业APP商业方法存在纷争,对企业APP商业方法的保护和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司法实践当中,有的法院认为可以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标法》对其进行约束,通过商标权的保护和对抗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得以保护,后来也存在利用著作权将APP视作文案设计进行一定的保护。但是,纵观这些方法,都无法彻底发挥商业模式甚至商业方法的深层要义,也不能涵盖所有商业方法的内容。另外,我国现阶段就商业方法专利的审查标准较美国、日本及欧洲来说,一是过度偏重技术性的标准,审查分类不明晰;二是还未建立起一支完全专业且分类明确的商业方法专利审查人员队伍。即最大的问题是,企业APP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问题期待研究、解决。基于以上背景和原因,首先,本文在研究了企业APP现状及商业方法专利的理论基础上,对企业APP商业方法专利进行了界定。同时梳理可专利性概念与技术性标准,界定了企业APP商业方法专利的客体。其次,考察美国商业方法可专利性审查标准的相关案例,从“有用的、有形的、具体的结果”标准,历经“机器或者转换标准”,到后来完善的“实用性”标准,在专利审查越来越严格的现实背景下,得出企业APP商业方法专利的实质审查条件。再次,通过调研我国企业APP商业方法及其专利的现状,对比分析美国、欧洲、日本、英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商业方法专利中可专利性实质审查的审判实践与可专利性判断标准,作为给予国内肯定企业APP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重要参考指标,希望制定商业方法可专利主题条款、修改可专利性实质条件及合理构建企业APP商业方法专利制度。最后,对完善我国企业APP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提出了建议,促进我国企业APP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不断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923.42
【图文】:

商业方法专利,商业方法,申请量,专利


第一节 我国企业 APP 商业方法专利的发展趋势一、企业 APP 商业方法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的走向随着互联网和各种企业深度融合,企业 APP 的运用也越来越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比如说,阿里巴巴集团 2013 年 8 月推出“余额宝”互联网金融产品,改善了往常人们对理财的认识;腾讯视频的出现,使得中国广大 NBA 球迷可以享受到“在家看现场”的既视感;第三方软件的支付功能丰富了金融市场的运作;“火灾探测器”的出现,又将消防安全提升了很大的一个阶段;微医联合支付宝推出在线挂号功能…这些 APP 的商业方法,有的已经获得专利,有的已经在实质审查阶段。如图 5.1 所示,作为商业方法的大分类 G06Q 发明申请量为 84820 件,占全部专利近 85%;而发明授权量,如图 5.2 所示,仅有 6317 件被授权,占全部专利的 6.32%,仅仅占发明总量的 7%,可见中国在专利审查阶段的非常审慎的态度。图 5.1 G06Q 全部专利展示图1

专利申请量,企业,商业方法,趋势


作;“火灾探测器”的出现,又将消防安全提升了很大的一个阶段;微医联合支付宝推出在线挂号功能…这些 APP 的商业方法,有的已经获得专利,有的已经在实质审查阶段。如图 5.1 所示,作为商业方法的大分类 G06Q 发明申请量为 84820 件,占全部专利近 85%;而发明授权量,如图 5.2 所示,仅有 6317 件被授权,占全部专利的 6.32%,仅仅占发明总量的 7%,可见中国在专利审查阶段的非常审慎的态度。图 5.1 G06Q 全部专利展示图1图 5.2 G06Q 发明授权量展示图2

专利授权


图 5.4APP 专利授权量展示图2在企业 APP 商业方法专利中,尤其以互联网金融企业最为典型,以其专利授权量作为一项考察指标,也很具有说服力,以 G06F、G06Q 和 H04L 进行了检索,检索结果如表 5.1 所示3。表 5.1 主要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明专利授权情况企业名称 G06F 专利 G06Q 专利 H04L 专利 合计腾讯 1495 34 1530 3059阿里巴巴集团 569 43 341 953百度 701 11 238 950工商银行 92 14 50 1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远洋;;涉及商业方法的专利的审查规则初探[J];中国科技产业;2018年02期

2 陈健;;美国商业方法可专利性判断标准的新发展[J];科技与法律;2017年06期

3 谢黎伟;;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障碍与对策[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7年05期

4 程立民;;《专利审查指南》的修改对涉及计算机程序及商业方法的专利申请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7年08期

5 张子路;唐俊峰;;浅析美国涉及商业方法专利的审查政策历程[J];专利代理;2017年02期

6 杨颖;;主要国家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的比较分析[J];电信网技术;2017年01期

7 陈宇达;;互联网金融相关商业方法专利现状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6年11期

8 杨延超;;APP专利保护研究[J];知识产权;2016年06期

9 韩颖梅;于振海;;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专利权保护现状及对策[J];学理论;2016年01期

10 李欣铭;徐丽;;金融商业方法的可专利性分析——兼谈我国金融商业方法的专利权保护问题[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宋献涛;刘国伟;;美国的Bilski案与中国的商业方法可专利性判断[A];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张欣;;浅谈专利法意义上“技术问题”的含义[A];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能力-2011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1年



本文编号:27820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7820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5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