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特殊动产多重买卖标的物所有权归属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7 11:21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船舶、机动车等特殊动产交易量日益增多,由于该类动产价值较大,因此各国对于此类动产的物权变动规则要严于普通动产,因而多采用和不动产相类似的规则。物权变动的模式,有意思主义与形式主义之分。意思主义模式以法国、日本为代表,当事人之间存在债权合意即可发生物权变动,不需要进行登记或是交付。该规则虽便利了交易,但也带来交易安全的漏洞。因此,在意思主义模式下,又增加了登记对抗主义来保障交易的安全。形式主义包括物权形式主义和债权形式主义,前者承认在债权合意之外,存在单独的物权合意;后者不需要当事人达成独立的物权合意,但也必须进行登记或交付才能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二者要求物权变动除债权合意外,还需要进行公示,当事人才能获得完全的物权。物权变动公示产生不同的效力,是形式主义和意思主义的区别所在。在意思主义模式下,公示发生对抗的效力;在形式主义模式下,公示是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通说认为,我国物权变动采用债权形式主义,但立法又将登记作为特殊动产物权变动的对抗规则,因此特殊动产物权变动实行交付生效、登记对抗的规则,但这一规则也带来适用上的问题。在双重要件下,《物权法》第24条的适用是十分有限的:首先,交付是特殊动产的生效要件,受领交付人取得该标的物的所有权,意味着即使第三人被登记为权利人,也不能获得标的物的所有权。此时,已登记的第三人在地位上仍是债权人,根据物权优先于债权的原则,买受人未登记也可以对抗第三人,登记必然失去意义;其次,善意取得制度是为了保护交易的安全,善意第三人基于对公示的信赖,可以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特殊动产本质上仍属于动产,而根据《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善意第三人必须受领交付才能构成善意取得制度,因此双重要件下善意取得也只适用于拟制交付等几种情形,善意取得的适用范围被大大缩小。由此,特殊动产有占有和登记双重的公示方式,必须进行占有和登记才能完全获得特殊动产的所有权,只满足其一,必然是不完全的物权。对于受让人,尤其是善意第三人,必须受领交付和登记,才能完全获得标的物的所有权。此点给现实的交易造成极大的不便,同时使善意第三人丧失应有的权利,不利于交易的安全。意思主义以登记对抗为原则,而形式主义奉行公示要件主义,虽然二者奉行不同的生效要件,但彼此存在联系。我国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对特殊动产采用交付生效、登记对抗的规则,为了保障立法的稳定性,可以继续保留登记对抗主义,但在生效要件上可以采用意思主义模式,当事人达成的债权合意即可发生物权发生变动。但在未来民法典制定时,还应将特殊动产物权变动规则规定为物权形式主义。与德国法相似,我国在物权法中对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也进行了区分。债权是相对权、对人权,只要有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就可以发生效力,不涉及第三人;而物权本质上是对世权,物权必须进行公示才具有排他性,因此只有物权形式主义才能更好体现物权的性质,才能更好的保护交易的安全。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D923.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外国法上的物权变动模式
    (一) 意思主义模式
    (二) 形式主义模式
二、我国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
    (一) 我国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规则
    (二) 特殊动产多重买卖合同的效力
    (三) 登记对抗的理解与适用
    (四) 特殊动产多重买卖中标的物所有权的确定
三、特殊动产多重买卖中善意取得的适用
    (一) 特殊动产善意取得的依据及构成要件
    (二) 特殊动产善意取得的域外法规定
    (三) 特殊动产多重买卖中善意取得适用的具体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勇,方建伟;动产抵押权初探及立法完善[J];行政与法;2002年01期

2 陈光;动产抵押权设定的若干问题研究[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黄少彬,张旭;动产抵押与动产质押的比较研究[J];经济师;2004年01期

4 姜述弢,仇扬;浅析我国动产抵押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北方经贸;2004年08期

5 徐燕峰;动产抵押制度的探讨[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周渊;浅析我国动产抵押登记制度的不足与完善[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5年06期

7 张晓娟;动产抵押制度可行性之检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李圆圆,张长青;论动产抵押制度的完善[J];生产力研究;2005年06期

9 刘红军;论我国动产抵押登记制度的完善[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杨俊龙;;我国动产抵押制度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玉杰;动产抵押法律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董学立;美国动产担保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鄢梦萱;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培培;动产担保融资—法与金融学视角[D];山东大学;2008年

2 赵启龙;论我国动产抵押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刘廷涛;动产抵押相关问题研究[D];烟台大学;2008年

4 胡潇东;动产抵押登记制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胡敬霖;动产抵押制度探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曲颖;两岸动产抵押制度之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王美娜;我国动产抵押登记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张焱华;动产抵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9 张丽;动产抵押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何静;论动产抵押的设定及其效力[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58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858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8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