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保护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7 15:23
  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大量的个人信息被加工、处理和利用,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个人信息被泄露、非法利用等不良后果。而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不仅关乎到信息主体的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的实现,也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我国当下侵犯个人信息的情况大量存在,相关法律规定较为分散、原则,具体法律适用面临困境。因此,加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经历了分散式立法保护、《民法总则》第111条的确立及《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三个阶段。在分散式立法保护阶段,主要是通过刑法及立法层级较低的行政法规等予以规制。《民法总则》第111条从民事法律层面对个人信息保护做了规定,但过于原则性,且没有明确“个人信息”的定义,应当通过立法明确个人信息的内涵和外延,从而确定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范围,提高该条款的应用性。《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通过用6个条文对个人信息保护做了细化,但表述依然未使用“个人信息权”,在我国,对于个人信息权利亦或权益保护仍然存在争议,现行民法尚未对“合法利益”的具体范畴做出明确界定,也未形成独立的法律规范体系。此外,基于个人...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演进
    (一)分散式立法保护
        1.相关法律规定梳理
        2.分散式立法的不足之处
    (二)《民法总则》规定
        1.第111条规范的意义
        2.个人信息的内涵和外延的细化
    (三)《民法典》立法动态
        1.《民法典》草案对个人信息的规定
        2.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模式的争议
        3.个人信息保护模式简要评述
二、个人信息公法与私法一体保护之证成
    (一)域外立法的借鉴
        1.个人信息保护专门立法
        2.公法和私法的协同保护
    (二)我国一体保护的必要性
        1.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的必要性
        2.个人信息公法救济的不可或缺性
        3.一体化综合保护模式下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三、《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个人信息的分工
    (一)《民法典》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1.个人信息人格权的保护
        2.个人信息人格权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保护方式
    (二)《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1.个人信息积极利用产生的财产利益的保护
        2.个人信息的分级分类保护方式
    (三)《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特殊制度安排
        1.建立信息处理预先通报和审查制度
        2.实行行业自律制度与社会共治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038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038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c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