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商标近似构成侵权的判定标准
发布时间:2021-02-27 04:54
商标近似程度的判定需要制定明确的标准,因为不同的商标判定方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不同。通常,消费者在日常消费时往往会对某一商标认知却又不能详细地记清楚商标的样子,此时,如果某种商标对于已存在的商标具有高度相似的外观,造成公众难以分辨,这就使得在选择商品时产生误认的现象,或者认为两者有某种联系,这种程度就可以被称为商标相似。在我国,商标的近似和混淆的判定标准并没有通过统一的立法体系明确规定。美国通过立法的更进和判例实践对商标近似的判定标准逐步清晰完善,并逐步扩大认定主体和混淆的范围。本文将分析我国商标近似的法律现状和案例,针对当前的存在的问题,结合美国商标法的理论、立法和判例经验,进行梳理概括和比较分析,提出改善优化的解决方案,以弥补我国在商标近似领域立法及司法实践的不足。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对商标近似进行阐述:第一章阐述我国商标近似的选题背景;第二章概述我国关于商标近似的法律认定及司法案例;第三章分析我国在商标近似领域的立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从立法及判例两个角度综合分析美国商标近似的法律判定和历史发展;第五章总结出我国可以从美国《兰哈姆法》和《侵权法重述》的发展历史及判例实践中得出的启...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我国关于商标近似的认定
2.1 关于商标近似的概述
2.2 商标近似构成侵权的判定标准
2.2.1 主体的界定
2.2.2 混淆的界定
2.2.3 主观意图
2.2.4 利益关联性
2.3 商品近似构成侵权的判定方法
2.3.1 利益关联性
2.3.2 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
2.4 商标近似的判定原则
第3章 我国商标近似法律判断的现状
3.1 当前我国商标近似领域的法律现状
3.2 当前存在的问题
3.2.1 混淆主体的界定模糊
3.2.2 混淆标准的界定不清晰
3.2.3 侵权者主观意图存在立法空白
3.2.4 利益关联性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
第4章 美国关于商标近似构成侵权的判定标准
4.1 美国关于商标近似判定标准的历史演变
4.2 混淆可能性的判定要素
4.2.1 《侵权法重述》中的判定要素
4.2.2 波拉瑞德决策要素
4.3 侵权者的意图
第5章 完善我国商标近似判定标准的相关立法
5.1 美国关于商标近似的判定对我国的启示
5.1.1 侵权者的主观意图
5.1.2 混淆及相似的判定
5.1.3 利益关联性与惩罚性赔偿
5.2 完善我国关于商标近似判定标准的立法规定
5.2.1 把相关公众扩大到一般公众
5.2.2 明确主观意图为欺诈或诱导
5.2.3 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构成混淆的数据统计模式
5.2.4 通过法律解释补充利益关联性的判定方式
5.2.5 简化法律程序提高司法效率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053718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我国关于商标近似的认定
2.1 关于商标近似的概述
2.2 商标近似构成侵权的判定标准
2.2.1 主体的界定
2.2.2 混淆的界定
2.2.3 主观意图
2.2.4 利益关联性
2.3 商品近似构成侵权的判定方法
2.3.1 利益关联性
2.3.2 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
2.4 商标近似的判定原则
第3章 我国商标近似法律判断的现状
3.1 当前我国商标近似领域的法律现状
3.2 当前存在的问题
3.2.1 混淆主体的界定模糊
3.2.2 混淆标准的界定不清晰
3.2.3 侵权者主观意图存在立法空白
3.2.4 利益关联性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
第4章 美国关于商标近似构成侵权的判定标准
4.1 美国关于商标近似判定标准的历史演变
4.2 混淆可能性的判定要素
4.2.1 《侵权法重述》中的判定要素
4.2.2 波拉瑞德决策要素
4.3 侵权者的意图
第5章 完善我国商标近似判定标准的相关立法
5.1 美国关于商标近似的判定对我国的启示
5.1.1 侵权者的主观意图
5.1.2 混淆及相似的判定
5.1.3 利益关联性与惩罚性赔偿
5.2 完善我国关于商标近似判定标准的立法规定
5.2.1 把相关公众扩大到一般公众
5.2.2 明确主观意图为欺诈或诱导
5.2.3 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构成混淆的数据统计模式
5.2.4 通过法律解释补充利益关联性的判定方式
5.2.5 简化法律程序提高司法效率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053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053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