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留置权的规范适用与体系整合——民法典时代的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2021-04-27 09:14
我国留置权体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一直存在规定特别留置权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一般留置权后,即带来规范适用与体系整合的难题。这一难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整并以上诸法之后愈加凸显。通过对特别留置权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先后给付关系中,我国留置权规范在合同之债中适用于先行给付增益物之价值的情形,照体系解释而言,就法定之债中的无因管理与支出型不当得利亦应有留置权适用之可能,而于侵权行为与侵害型不当得利则不应适用。与此相对,在合同解除及撤销后的返还关系中,则应首先考虑解除及撤销效果与物权变动的关系,进而结合实体法与程序法两个面向决定是否适用留置权。
【文章来源】:法商研究. 2020,3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一)我国法留置权的规范史
(二)现有讨论的盲点
(三)本文的构成
二、合同之债的留置权适用
(一)特别留置权的立法传统
(二)一般留置权的名存实亡
1.我国留置权规范的比较法定位
2.一般留置权的特别化
3.留置权适用合同类型的限定
(三)我国特别留置权的规范意旨
1.先行给付增益物之价值
2.在先给付是否限于劳务提供
3.“同一法律关系”的解释
三、法定之债的留置权适用
(一)侵权行为与侵害型不当得利
(二)无因管理与支出型不当得利
四、合同解除及撤销后的留置权适用
(一)债权性或物权性的抗辩权模式选择
(二)买卖合同解除及撤销后的返还
1.合同撤销及无效后的返还
2.合同解除后的返还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土地经营权的性质——基于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目的解释[J]. 宋志红. 东方法学. 2020(02)
[2]完善我国留置权制度的建议[J]. 孙鹏. 现代法学. 2017(06)
[3]《物权法》留置权规则的解释适用与立法反思[J]. 徐银波.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02)
[4]法律行为解消清算规则之体系统合[J]. 汤文平. 中国法学. 2016(05)
[5]基于劳动关系产生的债权不能适用留置权[J]. 姜丽丽,诸佳英. 人民司法. 2015(08)
[6]留置权善意取得的解释论[J]. 常鹏翱. 法商研究. 2014(06)
[7]留置权若干问题研究[J]. 尹田.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3(05)
[8]论留置权制度的历史发展——罗马法、意大利法与中国法之比较[J]. 马西米利亚诺·文奇,李云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9]论我国出租人留置权制度的存废[J]. 周珺. 政治与法律. 2012(08)
[10]解除效果折衷说之评论[J]. 崔建远. 法学研究. 2012(02)
本文编号:3163199
【文章来源】:法商研究. 2020,37(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一)我国法留置权的规范史
(二)现有讨论的盲点
(三)本文的构成
二、合同之债的留置权适用
(一)特别留置权的立法传统
(二)一般留置权的名存实亡
1.我国留置权规范的比较法定位
2.一般留置权的特别化
3.留置权适用合同类型的限定
(三)我国特别留置权的规范意旨
1.先行给付增益物之价值
2.在先给付是否限于劳务提供
3.“同一法律关系”的解释
三、法定之债的留置权适用
(一)侵权行为与侵害型不当得利
(二)无因管理与支出型不当得利
四、合同解除及撤销后的留置权适用
(一)债权性或物权性的抗辩权模式选择
(二)买卖合同解除及撤销后的返还
1.合同撤销及无效后的返还
2.合同解除后的返还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再论土地经营权的性质——基于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目的解释[J]. 宋志红. 东方法学. 2020(02)
[2]完善我国留置权制度的建议[J]. 孙鹏. 现代法学. 2017(06)
[3]《物权法》留置权规则的解释适用与立法反思[J]. 徐银波.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02)
[4]法律行为解消清算规则之体系统合[J]. 汤文平. 中国法学. 2016(05)
[5]基于劳动关系产生的债权不能适用留置权[J]. 姜丽丽,诸佳英. 人民司法. 2015(08)
[6]留置权善意取得的解释论[J]. 常鹏翱. 法商研究. 2014(06)
[7]留置权若干问题研究[J]. 尹田.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3(05)
[8]论留置权制度的历史发展——罗马法、意大利法与中国法之比较[J]. 马西米利亚诺·文奇,李云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9]论我国出租人留置权制度的存废[J]. 周珺. 政治与法律. 2012(08)
[10]解除效果折衷说之评论[J]. 崔建远. 法学研究. 2012(02)
本文编号:3163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163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