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因第三人欺诈订立合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6 14:22
  在2017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立法者对第三人欺诈的情形进行了明确规定: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此规定意在规制第三人欺诈行为,保护意思表示人的意志自由,以期实现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本文采用了规范分析法、概念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对第三人欺诈合同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规范分析法,本文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发现是否存在立法方面的缺陷,从而据此提出解决的办法。通过概念分析法,本文对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完善关于第三人欺诈的理论。通过案例分析法,此外,本文还通过比较研究,对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第三人欺诈的立法模式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梳理,并将其与我国的立法规定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利弊,提出完善第三人欺诈合同相本文第一部分概述了我国《民法总则》实施前后关于第三人欺诈的法律规定以及国外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德国法模式、法国法模式、意大利法模式。第二部分通过明确司法实务中哪些人属于第三人欺诈情形中的第三人,进而明确第三人欺诈...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因第三人欺诈订立合同的法律规定及其问题
    第一节 《民法总则》通过前我国的法律规定
    第二节 《民法总则》通过后我国的立法状态
    第三节 国外的立法进程
第三章 因第三人欺诈而订立合同的界定
    第一节 “第三人”的界定范围
        一、排除合同相对人的辅助人、委托人、代理人
        二、排除合同相对人的利益相关人
        三、排除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的第三人
    第二节 因第三人欺诈而订立合同的构成
        一、主观上存在欺诈故意
        二、客观上实施欺诈行为
        三、欺诈行为与合同订立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第四章 因第三人欺诈订立合同的案例与问题
    第一节 案例评析与反思
        案例一:阿海山诉全乘公司、金乘事务所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
        案例二:明华公司诉汉口银行、第三人坪兴公司保证合同纠纷案
    第二节 司法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人”身份的认定标准不明确
        二、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分配不合理
        三、相对人主观状态的考量因素模糊
第五章 完善因第三人欺诈订立合同的立法建议
    一、“第三人”身份的判断标准
    二、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三、相对人主观状态之认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大陆民法总则初探——兼论民事法律行为之规范[J]. 曾品杰.  法治研究. 2017(06)
[2]我国《民法总则》的颁行与民法典合同编的编订——从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看我国《合同法》相关规则的完善[J]. 石佳友.  政治与法律. 2017(07)
[3]德国法上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理论的新发展——兼论对中国民法总则立法的启示[J]. 王琦.  清华法学. 2016(06)
[4]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理论重述[J]. 胡学军.  法学. 2016(05)
[5]买卖合同担保民间借贷合同的解释论——以法释〔2015〕18号第24条为中心[J]. 张伟.  法学评论. 2016(02)
[6]民法总则的立法思路[J]. 王利明.  求是学刊. 2015(05)
[7]第三人欺诈民事行为研究[J]. 涂慧.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8]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意思自治原理及其展开[J]. 侯佳儒.  环球法律评论. 2013 (04)
[9]论因第三人欺诈或胁迫而订立合同的效力[J]. 冉克平.  法学论坛. 2012(04)
[10]论民法上的法律错误 对德国法和日本法的比较研究[J]. 班天可.  中外法学. 2011(05)

硕士论文
[1]论民事欺诈行为[D]. 刘媛媛.大连海事大学 2014
[2]契约法中的信赖与信赖利益研究[D]. 侍雯.中国政法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898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31898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8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