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公共借阅权:理性评判与法律解析——从西方经验到中国语境

发布时间:2025-02-08 18:42
   [目的/意义]公共借阅权用以补偿作者因公共图书馆提供其作品予公众借阅而承受的潜在损失,或者作为政府对艺术的支持而产生,其权利观念源于德国,是著作权人意识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管理系统、评估系统等构成了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外部构造;客体、主体、内容、救济等构成了该制度的内部构造。公共借阅权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在于鼓励创作,加速知识产能的利用和转化。[方法/过程]基于该制度具有鼓励文化创新、丰富文化市场的生产性功能,并对社会利用作品所生之利益进行再分配。比较法上的实证数据表明,除极个别例外,公共借阅权制度不会对公共图书馆借阅活动造成影响。数字经济时代下,该制度出现了更为重要的应用前景。[结果/结论]从我国目前社会、文化和其他方面发展情况看,在第三次著作权法修改中有引进该制度的必要。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1 公共借阅权及其理论基础
    1.1 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历史演进
    1.2 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具体构造
    1.3 公共借阅权的功能和价值
    1.4 公共借阅权的理论基础
        1.4.1 自然正义原则与劳动财产论
        1.4.2 康黑法哲学与人格财产论
        1.4.3 由与公平价值的回归
2 传统与变革:公共借阅权域外经验
    2.1 比较经验一:量身定制
    2.2 比较经验二:以小带大
    2.3 比较经验三:普适效用
    2.4 比较经验四:潜力突出
3 中国语境:公共借阅权的理性评判
    3.1 反对论
    3.2 必要性
    3.3 可行性
4 导入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初步构想
    4.1 制度定位
    4.2 权利属性
    4.3 模式选择
    4.4 条文设计



本文编号:4031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4031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9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