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媒体名誉侵权案件“同案不同判”研究

发布时间:2025-02-09 10:47
  同案同判不仅仅是法治与司法平等的应然要求,也是法律本身的确定性,以及公民对自己行为后果的可预期性要求,但司法实践中,言论被诉名誉侵权案件的“同案不同判”现象并非鲜见。对于匡正与规制媒体的传播内容以及有效形成媒体的自律机制来说,理性适用法律条文的司法裁判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引作用,而“同案不同判”现象为媒体带来的困惑与不确定性,乃至“不安全感”,加剧了媒体侵权案件的紧迫性和严峻程度。本文以司法裁判案例为分析的基础视角,首先借助案例分析的方法,将2007年至2017年我国法院出现的560起具典型性的媒体名誉侵权案件,从“原告身份”、“涉案报道”、“抗辩事由”、“构成要件”四个层次进行“同案”的识别,从法院判决的最终结果进行“同判”的识别,得出了 17组“同案不同判”的类型。以不同抗辩事由作为分类标准,发现“同案不同判”现象主要集中在“事实基本真实”的判断标准与“公众人物”理念的适用、“已尽审核义务”和“转载”问题上。以不同的侵权构成要件作为分类标准,发现“同案不同判”现象主要集中在“违法事实的认定”、“损害结果是否以主观感受为依据”、“举证责任的分配”三个方面。其次,使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将本文总...

【文章页数】:12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二) 文献综述
        1、“同案不同判”的内涵与成因
        2、媒体名誉侵权的抗辩事由
        3、媒体名誉侵权构成要件
    (三) 核心概念界定
        1、同案不同判
        2、媒体名誉侵权
        3、媒体侵权抗辩事由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二、属抗辩事由的“同案不同判”
    (一) 抗辩事由的具体阐释
    (二) “事实基本真实”中“同案不同判”现象辨析
        1、部分内容失实或不当
        2、“合理可信的消息来源”与“同案不同判”
    (三) “公众人物”的“同案不同判”现象辨析
        1、“公众人物”的概念
        2、“公众人物”的“同案不同判”现象分析
    (四)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与“同案不同判”
        1、被侵权人“有效通知”的标准
        2、网络服务提供者怠于采取措施的时间标准
        3、网络服务提供者负主动审查义务的内容
    (五) 网络媒体作为转载者的责任
三、媒体侵权构成要件角度的“同案不同判”
    (一) 内容违法性认定的“同案不同判”辨析
        1、原告作为企业法人
        2、原告作为普通公民
    (二) 损害后果认定的“同案不同判”辨析
    (三) 责任客体的举证责任分配
        1、一般报道中“内容真实性”的举证责任分配
        2、“转载信息的真实性”的举证责任分配
四、媒体名誉侵权案件“同案不同判”归纳与对比
    (一) “同案不同判”总体情况归纳
    (二) 侮辱性内容的认定标准仍模糊、不统一
    (三) 举证责任的分配归属依旧不明确
    (四) 转载媒体的责任承担仍存在分歧
五、“同案不同判”案件的部分要素的嬗变及成因
    (一) “公众人物”作为抗辩事由的逐渐认同
    (二) “合理可信的消息来源”适用的扩张
    (三) 网络名誉侵权案件中“同案不同判”体现的变化
    (四) 媒体名誉侵权案件“同案不同判”的成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本文编号:4032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4032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f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