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商法论文 >

厦门湾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发布时间:2018-03-06 13:09

  本文选题:重金属 切入点:多环芳烃 出处:《环境化学》2009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了厦门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r,Cd,Hg和As和16种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Cu,Pb和As平均含量均介于效应浓度区间低值(ERL)和效应浓度区间中值(ERM)之间,而大多数站位Zn,Cr,Cd和Hg平均含量则低于ERL值;(2)沉积物多环芳烃(PAHs)以石油或油料燃烧来源为主,PAHs的总量远低于ERL值(4000μg.kg-1);(3)重金属与低环PAHs相关性显著,易发生交互作用;(4)利用沉积物平均效应区间中值商法(mERM-Q)进行沉积物生态风险评价发现,{|{\湖表层沉积物对海洋底栖生物可能存在较强的生物毒性风险.
[Abstract]:The distribution, source and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of Cu PbPbZn (Zn) Crn (CD) Hg, as and 16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Xiamen Ba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tents of Cu (Pb) and as (1) were between the low value of the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range (ERL) and the mean value of the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range (ERM). However, the average contents of CD and Hg in most stations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ERL. (2) the PAHs of PAHs in sediments mainly from petroleum or oil combustion sourc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ERL values of 4000 渭 g 路kg ~ (-1) ~ (3))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heavy metals and low ring PAHs. The risk assessment of sediment ecological risk by using the median quotient method of sediment mean effect interval (MERM-Q) shows that {{{\ Lake surface sediments may have a strong biotoxicity risk to marine bentho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422-4)
【分类号】:X8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恩峰;沈吉;杨丽原;朱育新;孙庆义;王建军;;南四湖及主要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形态组成及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2007年06期

2 朱伟;边博;阮爱东;;镇江城市道路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2007年07期

3 吴光红;朱兆洲;刘二保;李万庆;郑洪起;;天津城市排污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4 袁东星,杨东宁,陈猛,许鹏翔,钱耀荣,王建林;厦门西港及闽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有机氯污染物的含量及分布[J];环境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成;张晓蕾;叶云;;淮河中游水环境中PAHs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2 赵彩平;丁毅;叶云;李玉成;;淮河中下游干流贝类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风险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3 胡春华;周文斌;陈文芳;王毛兰;;江西省不同利用方式土壤DDT残留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4 陈宇云;朱利中;;地表水体中多环芳烃污染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5期

5 郑曦;姚俊华;蒋欢;韩宝平;;骆马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风险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6 祝云龙;姜加虎;;湖泊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7 李玉美;班睿;;贵阳市花溪河水体及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污染状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8 李祥玉;季宏兵;朱先芳;宋晓敏;;北京北部水源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及形态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9期

9 尹方;黄宏;刘海玲;肖乾芬;吴莹;;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来源及风险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3期

10 晁敏;平仙隐;李聪;伦凤霞;沈新强;;长江口南支表层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韦炳干;姜逢清;李雪梅;牟书勇;;乌鲁木齐市道路沙尘重金属污染及其健康风险评价[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宋国华;;土壤中持久性有毒物质污染的研究进展[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3 滕丽华;杨季芳;;象山港沉积物中有机物的分布和生态风险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4 唐阵武;蒋国翔;牛军峰;;长江水系武汉段沉积物中PCBs污染及生态风险[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7暨第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黄宏;黄树辉;杨东方;常彦祥;黄长江;;汕头港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污染调查[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7暨第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红莉;高虹;徐晓琳;高连存;李国刚;宫正宇;;我国水生生态系统中环境优先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及研究现状[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7 刘敏;杨毅;许世远;侯立军;;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有机微污染物分布及其生态风险评价[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马静;谢海峗;赵文昌;卢静;马英歌;程金平;袁涛;王文华;;上海市某工业区环境介质中典型POPs的分布特征[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叶翠杏;王新红;印红玲;袁伟民;洪华生;;厦门市不同功能区冬季大气PM_(10)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魏荣菲;庄舜尧;杨浩;戎静;王小雷;;苏州河网区河道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利民;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段丽琴;渤海湾与长江口稀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变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3 付杰;淮河流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研究与赤泥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1年

4 李志建;南四湖沉积物内源污染释放规律与水质响应的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乌云;乌梁素海上覆水体与表层沉积物污染特征及其污染物迁移转换规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6 郑曦;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多环芳烃污染特征与释放动力学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王图锦;三峡库区消落带重金属迁移转化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李鑫;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氮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蔡海洋;闽江口湿地沉积物重金属及其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健;长江口滨岸潮滩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伟;湖泊湖滨带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周爱娟;TiO_2/Fe_3O_4-SiO_2光催化剂对废水中萘降解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杨帆;利用牙鲆鳃细胞系和斑马鱼胚胎检测和评估青岛沿海底沉积物的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和胚胎致畸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新宇;邢台葛泉矿煤矸石山对环境污染的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桂浩;钱塘江杭州段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累积风险及来源初探[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晓云;郑州市地面灰尘重金属季节变化及健康风险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7 许云竹;松花江吉林市江段水体中多环芳烃源解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晶蕊;单一和混合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的增溶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张可心;黄河三角洲湿地土壤中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污染特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谦栋;多环芳烃在长江口滨岸表层及柱状沉积物中的分布、累积及辨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文毅,黄风茹,陈静生,贾振邦;河流颗粒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1997年01期

2 杨丽原,沈吉,张祖陆,朱育新,孙庆义;近四十年来山东南四湖环境演化的元素地球化学记录[J];地球化学;2003年05期

3 刘恩峰,沈吉,刘兴起,朱育新;太湖MS岩芯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形态研究[J];地球化学;2004年06期

4 路远发,杨红梅,周国华,马丽艳,梅玉萍,陈希清;杭州市土壤铅污染的铅同位素示踪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5年03期

5 杨丽原,沈吉,张祖陆,朱育新,孙庆义;南四湖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及其风险性评价[J];湖泊科学;2003年03期

6 ;Application of chemometrics methods for the estimation of heavy metals contamination in river sedimen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年04期

7 黄小平,李向东,岳维忠,黄良民,李毓湘;深圳湾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累积过程[J];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8 曹红英;梁涛;王立军;丁士明;丁立强;阎欣;;近海潮间带水体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06年01期

9 李玉;俞志明;宋秀贤;;运用主成分分析(PCA)评价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J];环境科学;2006年01期

10 秦延文;孟伟;郑丙辉;张雷;苏一兵;;渤海湾天津段潮间带沉积物柱状样重金属污染特征[J];环境科学;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才洪美;王鹏;王涛;张玉贞;;沥青中潜在的有害组分环境污染研究综述[J];石油沥青;2009年02期

2 范文宏;张博;陈静生;张融;邓宝山;;锦州湾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物毒性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3 邓保乐;祝凌燕;刘慢;刘楠楠;杨丽萍;杜样;;太湖和辽河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及生态风险评估[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4 魏焕鹏;党志;易筱筠;何秋懿;黄飞;;大宝山矿区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评价[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5 赵承美;孙俊民;刘惠永;;褐煤与烟煤燃烧排放可吸入颗粒物的特性[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12期

6 郑曦;温洪宇;韩宝平;葛冬梅;;京杭大运河扬州段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风险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2011年04期

7 郑曦;姚俊华;蒋欢;韩宝平;;骆马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风险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8 蔡立哲,马丽,袁东星,张军,郑文教,高阳,陆志强;九龙江口红树林区底栖动物体内的多环芳烃[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年05期

9 郑曦;韩宝平;;微山湖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风险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11期

10 李玉成;严睿文;赵彩平;;“贝类预警”技术在淮河五河段水污染物追踪中的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洁珊;王晓玮;栾天罡;林里;;广东潭江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赵香爱;何苗;金玉善;丛琳琳;李东浩;;人参种植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马万里;刘丽艳;田崇国;杨萌;孙德智;齐虹;张志;沈吉敏;李一凡;;我国土壤和大气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澍;马君;史晓凤;孔德地;韩晓红;郑荣儿;;多环芳烃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探测与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5 王伟;沈国锋;杨意峰;陶澍;;生物质燃烧来源的多环芳烃排放特征及环境行为[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国良;刘玲;罗斌;张金良;陈国良;谭凤珠;;淮河干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与生态风险评价[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魏玲;刘俐;李发生;;不同浓度多环芳烃的三维及同步荧光特征[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8 张银萍;傅金民;;双液相体系促进结合态多环芳烃的降解[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胡锴;丁呈华;侯登科;刘红霞;冶保献;吴养洁;张书胜;;用杯[4]、[6]、[8]芳烃硅胶键合固定相分离多环芳烃[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刘玲;罗斌;张金良;刘琴;;不同燃料与室内空气中多环芳烃含量关系的探讨[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英;重金属正在污染食品[N];苏州日报;2005年

2 阴剑锋;重金属之祸[N];中华合作时报;2007年

3 东北农业大学 杨国伟 张冬杰;关注重金属污染源头及对饲料安全的威胁[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文静 实习记者 彭海星;烟草重金属超标“坐实”:外企机会还是戒烟机会[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5 陈健萍;小心铅汞镉超标成为出口“绊脚石”[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6 刘绍艳;宁波农产品输出日本面临新考验[N];宁波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唐夏;香烟重金属含量偏高问题引关注[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杜薇;重金属风波再揭控烟疮疤[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陈云根;排污控制将出硬招实招[N];湘声报;2006年

10 田家鹏;省政协委员为紫菜“叫屈”[N];厦门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飞;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在多环芳烃检测方面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2 何苗;杂环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D];清华大学;1995年

3 高彦征;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植物修复及强化的新技术原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刘筱红;气溶胶中烃类化合物的同位素测定及其用于源解析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5 杨伟祖;降低卷烟主要有害成份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6 范瑞芳;广州等城市中学生与电子垃圾拆解地—贵屿镇人群尿中多环芳烃羟基代谢物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7 王亚东;ATM基因变异与多环芳烃暴露致染色体损伤遗传易感性及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8 林建清;生物标志物法研究多环芳烃对海水养殖鱼类的毒性效应[D];厦门大学;2002年

9 樊曙先;南京市区与郊区气溶胶PM_(2.5)元素及多环芳烃污染特征的对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0 刘金泉;二氧化氯与多环芳烃污染物的反应活性及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静;北京市西南地区水中有毒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展惠英;多环芳烃类污染物在黄土中的迁移转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高月兰;烟丝中添加凹凸棒石对卷烟焦油、有害物质含量以及吃味的影响研究[D];江南大学;2004年

4 欧阳勋;超临界CO_2萃取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康荣慧;多环芳烃致肺癌预警标志物的代谢物靶标和代谢轮廓分析[D];南华大学;2010年

6 张茜;土壤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检测技术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马栋;焦化工业场地土壤的PAHs污染特征及微生物修复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周天鸿;软件技术在碳纳米管及多环芳烃可视化计算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2年

9 冯少良;混合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的增溶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D];浙江大学;2003年

10 杨振亚;植物吸收积累多环芳烃的过程、机理及预测模型[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74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1574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e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