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位商和NESS模型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水平识别与评价——以浙江省为例
本文选题:区位商 切入点:NESS模型 出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综合运用了区位商法、NESS模型、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识别和评价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水平。基于区位商法,2006—2010年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聚水平居全国第一。温州、台州、杭州和宁波四个地区的新能源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基于NESS模型,从新能源集聚、经济网络、社会网络和服务体系四个方面来看,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仍处于初级阶段。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有9.02%的专家认为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已经成熟,33.53%的专家认为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属于成长型,45.88%的专家认为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属于起步阶段,还有11.57%的专家认为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或远未形成。综合三种识别和评价方法,认为浙江省新能源产业集群处于起步阶段。
[Abstract]: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pplies the NESS model of location quotient law,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fuzzy mathematics to identify and evaluate the level of new energy industry cluster in Zhejia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location quotient law, the level of new energy industry agglomer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2006 to 2010 ranks first in China. The four regions of Taizhou, Hangzhou and Ningbo have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new energy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NESS model,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new energy concentration, economic network, social network and service system, The cluster of new energy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Based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fuzzy mathematics, 9.02% of the experts think that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cluster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mature. 33.53 percent of the experts think that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cluster in Zhejiang Province belongs to the growth type. 45.88 percent of the experts think that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cluster in Zhejiang Province belongs to the initial stage. 11.57% of the experts believe that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cluster in Zhejiang Province has not been formed or far from the formation. Synthesizing three methods of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cluster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in its infanc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常规性规划课题“杭州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研究”(B12YJ01)
【分类号】:F426.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士忠;张朝;张素芳;;保定新能源产业园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9期
2 刘鸿雁;洪浩林;田丽;;保定新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21期
3 王今;产业集聚的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05年01期
4 楚波;金凤君;;产业集群辨识方法综述[J];经济地理;2007年05期
5 王发明;;产业集群的识别界定——集群度[J];经济地理;2008年01期
6 刘彬;陈圻;;关于产业集群界定识别的研究方法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9期
7 许继琴;金贤锋;;我国区域层面产业集群识别方法研究——区位商法的改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20期
8 孙慧;李小双;李苑;;产业集群识别方法综合使用及其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21期
9 王今 ,侯岚 ,张颖;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11期
10 李广志;李同升;孙文文;王武科;;产业集群的识别与选择分析——基于陕西省产业集群的研究[J];人文地理;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峰;;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安徽省主导产业集群的识别与评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孙钰霞;;基于“农家乐”的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3 王先庆;武亮;;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批发零售业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李兴旺;李会军;;我国“雏形期”产业集群的识别指标体系及判定方法[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5 邱灵;方创琳;梁汉媚;;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实践模式与经验借鉴[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2期
6 郭淑芬;赵魁元;;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晋城铸造产业为例[J];科技和产业;2007年08期
7 梁俊平;钱明霞;;常州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6期
8 黄振;黄建;;湖南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与高职教育共生性发展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6期
9 后锐;;产业集群研究的逻辑框架结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王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研究评述[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易希薇;刘晓龙;;制度环境、政府投资行为与工业园区绩效[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杨梅;盛鸣;;基于产业集聚的汕头创新发展规划对策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境对创意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2 张占贞;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与成长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赵修文;人力资本整合与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汤临佳;企业集群适应能力演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6 兰天;产业集群化评价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7 王晔;城市休闲产业集群化发展理论与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董春;中国广电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的经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田新豹;北京小汤山农业科技园发展总部经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王成勇;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骠宇;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湖南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京;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准入退出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左贵启;蔬菜产业集聚地区的农户蔬菜生产投资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朱侨锦;广州工业产业集群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南瑞江;旅游产业集群为何难以“星火燎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业亮;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沈阳大学;2010年
7 段钧锴;动漫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冯哿;产业集群视角下鄂尔多斯盆地煤炭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杨雪春;北京市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许洁;山东省城市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才斌,邓耀东;城市区域定位的基本方法[J];城市规划;2000年07期
2 贺灿飞,梁进社,张华;区域制造业集群的辨识——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J];地理科学;2005年05期
3 梁进社,贺灿飞,张华;近10年北京经济职能的发展变化[J];地理学报;2005年04期
4 王缉慈;谭文柱;林涛;梅丽霞;;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误区评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2期
5 吴松岭;;产业集聚度与市场集中度关系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5期
6 李凯,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J];管理世界;2004年12期
7 庄锁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8 王今;产业集聚的识别理论与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05年01期
9 楚波;金凤君;;产业集群辨识方法综述[J];经济地理;2007年05期
10 王慧;河南产业集群选择问题统计研究[J];经济经纬;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学花;中国产业集聚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闫乾峰;基于产业链的煤炭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清君;AHP中近似偏好判断的分析与结论[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2 潘良明;灰色层次评估法[J];系统工程;1992年05期
3 蔚林巍;;层次分析法的缺陷及其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1993年04期
4 周超产;段万春;;层次分析法在工科大学生素质与水平评价中的应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1993年04期
5 杨鉴淞,,罗俊;层次分析法在因果图中的应用研究[J];焦作工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6 吴洁;层次分析法中的分解[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7 陈义华;数学建模的层次分析法[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8 左敏,陈生;层次分析法在我国企业分配体系中的运用[J];华东经济管理;1997年02期
9 张维全;企业家素质的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10 王培光,关秀翠,王清霞;AHP法中判断矩阵的一种构造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祖斌;;区域系统决策分析中的依存属性准则研究[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于文爽;李晓奇;;基于层次分析的企业人才资源评判[A];第六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大鹏;李晓莉;;基于重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仓库选址问题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中部地区物流产业体系建设论坛专辑[C];2008年
4 李铭;;基于DEA方法的公共交通枢纽选址规划方法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金菊良;魏一鸣;付强;丁晶;;计算层次分析法中排序权值的新方法[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卢慧芳;;基于多级模糊层次分析的航海系统综合评价[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王洪利;冯玉强;;基于云模型标度判断矩阵的改进层次分析法[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陆超;李学伟;;基于城市分布理论和AHP法的全国性物流中心选址方法[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米红;曹晖;;闽粤赣经济区经济竞争与和谐发展的实证分析——基于层次分析与系统聚类方法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剑峰;刘红萍;;基于模糊集和AHP的非政府组织公信度集成评价初探[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期货业协会课题组 本课题主要撰稿人 邹建平 红妹 刘铁斌 姚仲诚 姜萍;期货公司信用评价方法与模型[N];期货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勇;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及其测评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8年
2 王凌芳;企业信息资源利用与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3 常慧;基于复杂网络对我国区域间贫富差距成因的系统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4 万玉成;基于未确知性的预测与决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5 苑明海;可重构装配线建模、平衡及调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6 云绍辉;学习型组织结构模型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罗新华;人力资本会计确认与计量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陈勇;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行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张淼;我国风险投资的决策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金志国;啤酒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系统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索林生;图书购置经费的优化分配问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刘玮;风险投资决策体系与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穆海;综合评价项目风险元传递理论模型及其模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4 欧天毅;商业地产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7年
5 牛玉玲;旅游景区评价模型构建及其运用[D];郑州大学;2007年
6 郭欣荣;互反型AHP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7 王晓艳;绩效考评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08年
8 刘天宝;电力市场条件下抽水蓄能电站经济效益的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9 王凤林;标杆管理在A供电企业线损管理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10 邵
本文编号:15760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1576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