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自治与司法干预之冲突与衡平
本文选题:公司自治 + 司法干预 ; 参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新《公司法》秉承了公司自治的商事精神,注重彰显股东自治与公司自治,使得任意性规范的适用范围得以拓宽与延展,但同时,为了有效规范公司自治的行为,又增加了司法介入公司运作的空间。可见公司法在应然层面上对于公司自治与司法干预的平衡上作出了具体的法律规范。然而,在实然层面上,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远非公司法的几百个条文所能全部摄取,正是在此意义上来看,公司自治与司法干预实际上存在着动态的不均衡。基于此考虑,笔者以公司自治与司法适度干预作为研究对象,以二者之间存在的冲突现象作为研究视角,寻求二者在司法实践中的衡平之道。 首先,文章对公司自治的内涵与实质进行分析,揭示出公司自治的理论基础在于私法自治原则和公司合同理论,其表现形式主要在于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人格和完备的公司章程。立法与司法对公司的独立人格与公司的意思自治应当给予一定的尊重,这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其次,文章认为,公司作为法人主体,其民事行为要受到民法上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的限制,此表现在公司制度中就要求国家权力对公司自治加以限制。从广义上来说,公司自治与国家干预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因为法律不仅仅只关注个体权利的保障,同时也更加注重对个体权利行使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更加注重社会本位。反映在实践的层面上,司法干预对于具体纠纷需采取个案裁判的方式解决,因此司法干预应当准确把握公司法的属性,精确解读公司法则,并坚持适度原则,从而才能将公司自治与司法干预之间存在的冲突关系实现动态的平衡。 再次,考虑到公司自治与司法干预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作为裁判机关应当强调司法有限介入的审判理念,树立利益衡量的裁判理念,并遵循公司自治为主、司法干预为辅,程序性干预为主、实体性干预为辅,商法规则优先适用、民法规则补充适用等规则,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作出衡平,否则,无论是公司自治的权利延伸,还是司法权利的无限扩张,都将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侵害。 最后,针对司法实践的多样性,文章区分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任意性规范与强制性规范以及公司内外部关系等不同方面,试图对公司自治与司法适度干预在实践中应如何衡平作出了相应的解析和构想,旨在寻求裁判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Abstract]:The new Company Law adheres to the commercial spirit of corporate autonomy, pays attention to showing shareholder autonomy and corporate autonomy, which widens and extends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arbitrariness norms, but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behavior of corporate autonomy, It also increases the space for judicial intervention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company.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ompany law has made specific legal norms on the balance between corporate autonomy and judicial intervention. However, on the practical level, the rich and colorful picture of life is far from the hundreds of articles of the Company Law. It is in this sense that there is a dynamic imbalance between corporate autonomy and judicial intervention. Based on this consideration, the author takes corporate autonomy and judicial moderate interventio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take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m as the research angle to seek the way of balance between them in judicial practice.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corporate autonomy, and reveals tha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rporate autonomy lies in the principles of private law autonomy and corporate contract theory. Its manifestation mainly lies in the company has the independent legal person personality and the complete company charter. The legislation and judicature should respect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of the company and the autonomy of the company, which is also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Secondly,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civil behavior of a company as a legal person is restricted by the principle of non-abuse of rights in the civil law,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tate power to restrict the autonomy of the company in the corporate system. In a broad sense, there is a unity of opposites between corporate autonomy and state intervention, because the law no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individual rights, but also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triction and control of irrational behaviors during the exercise of individual righ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social standard. On the practical level, judicial intervention should be solved by case adjudication for specific disputes. Therefore, judicial intervention should accurately grasp the attributes of company law, accurately interpret the company law, an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moder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a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the conflict between corporate autonomy and judicial intervention. Thirdly, considering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autonomy and judicial intervention, as the judicial organs should emphasize the limited judicial intervention of the trial concept, set up the interests of the judgment concept, and follow the corporate autonomy as the main, judicial intervention as a supplementary, Procedural intervention is the main, substantive intervention is secondary, commercial law rules are applied first, civil law rules supplement application and other ru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balanced, otherwise, whether it is the extension of the right of corporate autonomy, Or the unlimited expansion of judicial rights, will cause great damage to the whole society. Finally, in view of the diversity of judicial practice, the article distinguishes the limited company from the joint-stock company, the arbitrary norm and the mandatory norm,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 of the company, and so 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conceive how to balance corporate autonomy and judicial moderate intervention in practice in order to seek the unity and integrity of adjudic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2.291.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金平;;论公司自治与司法干预之冲突与衡平[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9年03期
2 杜永波;吴冬;罗文正;;自治与干预的平衡:公司解散原因之本意[J];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李玉明;;公司司法解散浅探[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李霞;;公司自治与国家司法干预的平衡与协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9期
5 蔡立东;公司制度生长的历史逻辑[J];当代法学;2004年06期
6 朱慈蕴;;公司章程两分法论——公司章程自治与他治理念的融合[J];当代法学;2006年05期
7 廖湘文;;公司自治视野下的独立董事制度[J];开放导报;2008年03期
8 廖湘文;;论公司自治理念与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J];商场现代化;2008年16期
9 赵月;;论公司的自治与国家强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王爱军;;公司自治下的公司法与公司章程关系论[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石福新;;海运留置权实务探讨[A];中国律师2002海商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徐安琪;;婚姻暴力研究:概念厘清与性质区分[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王瑜;;当前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制度建设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钱亚芳;;为实现患者利益最大化的知情同意权代理制度建言[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汪盛忠;张显华;;贫困山区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忧虑与对策[A];建国60年陕西教育30年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获奖论文[C];2010年
6 石少侠;;略论我国公司治理的问题与对策[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贺海仁;;村民自治与农村秩序及其法治意义[A];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司法改革与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 王亚平邋马金平;论公司自治与司法适度干预[N];人民法院报;2007年
2 周松杉;论法院对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的司法干预[N];江苏法制报;2000年
3 贺少锋;公司自治·国家强制·司法裁判[N];人民法院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相晓东 撰写;新《公司法》弘扬公司自治精神[N];中国企业报;2005年
5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博士研究生 宋尚华;司法介入公司自治的原则[N];人民法院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陈丽平;用刑事司法干预将暴力拒于家门之外[N];法制日报;2004年
7 记者 璩立国;鼓励公司自治的市场型公司法[N];中国证券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郝渊侃 陆媛;强调上市公司自治 有污点记录将被拒之门外[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9 董慧凝;鼓励和保障公司自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主持人 本报记者 马蔚;拓宽公司自治组织的成长空间[N];工人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武;公司僵局论[D];吉林大学;2009年
2 王怀勇;公司自治限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吴长波;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马军;关联企业治理中的责任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刘坤;公司自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伍坚;章程排除公司法适用:理论与制度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7 王东光;股东退出法律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杨汝轩;公司代表人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李晓霖;论股东资格确认[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李萌;公司控制权滥用的法律规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平;论公司自治与司法干预之冲突与衡平[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杨东升;有限责任公司治理框架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3 余细显;论公司的自治性[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肖峰;公司自治与国家干预的法律耦合:公司社会责任[D];四川大学;2004年
5 张凌云;公司自治防弊下的债权人知情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许翠霞;国家权力的误置[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冯举;公司自治与政府规制[D];郑州大学;2004年
8 涂国庆;论公司自治及其限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9 樊锐;公司自治下的公司法规范[D];山东大学;2005年
10 王蕊;公司章程制度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32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1832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