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身份犯的间接正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22:20

  本文关键词:身份犯的间接正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间接正犯原本是德日等大陆法系刑法中的概念,当前在我国的刑法与司法解释中,还没有相关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已有用间接正犯来处理案件。所以,间接正犯更有学者们去探讨的价值。间接正犯理论在中外刑法中也是长期备受争议的一个课题,其再和身份犯相联系而形成的问题更是难上加难,因而很多学者都称其为刑法的“绝望之章”。本文首先以一则人民法院的疑难案例为开头,进而引出间接正犯和身份犯,并提出本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是否需要引入间接正犯的概念来处理该类案件;保险诈骗罪是否是身份犯;若是身份犯,那没有此身份的人能不能构成该罪的间接正犯。而解决了这些疑问,其他身份犯的间接正犯问题便也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其次,本文对亲手犯和身份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考察。笔者认为,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有着交叉关系。纯正身份犯中的排他性身份犯是亲手犯,而非排他性身份犯则不属于亲手犯范围。排他性身份犯与非排他性身份犯都属于纯正身份犯,不纯正身份犯中是没有亲手犯的。关于保险诈骗罪的定性问题,文章在根据对身份犯进行类型化分析后,认为保险诈骗罪属于纯正身份犯中的法定身份犯。再次,本文并没有论及到间接正犯的所有问题,而只是论述和本文有关的间接正犯的争议。对其自身的特点进行论述后,指出其虽与直接正犯都是正犯,都具备正犯性,但间接正犯与直接正犯还存在着根本区别。接着讨论了间接正犯与亲手犯、间接正犯与身份犯的关系。得出了间接正犯与亲手犯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的结论,二者互不包容。纯正身份犯中的法定身份犯和复行为自然身份犯可以构成间接正犯,而单行为的自然身份犯则属于亲手犯,也就是单行为的自然身份犯中没有间接正犯存在的可能性。据此,保险诈骗罪属于法定身份犯,可以由间接正犯的形式构成。最后,文章对纯正身份犯涉及到的间接正犯的两种类型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本文第一部分涉及到的案例进行了论证分析。认为,无保险诈骗罪特定身份者张文俊、修启新可借此身份而没有犯意的汇众公司的名义向保险公司进行保险诈骗,成立保险诈骗罪的间接正犯。
【关键词】:间接正犯 身份犯 亲手犯 保险诈骗罪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D92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9
  • 第一章 案情梗概及主要争议9-11
  • 第一节 案情介绍9
  • 第二节 争议的主要问题9-11
  • 第二章 身份犯与亲手犯的关系探究11-16
  • 第一节 保险诈骗罪的定性11-12
  • 第二节 身份犯的类型化分析12-13
  • 第三节 亲手犯与身份犯的关系13-16
  • 第三章 间接正犯与身份犯的关系探究16-28
  • 第一节 间接正犯的存在与否之争16-18
  • 一、间接正犯肯定说16-17
  • 二、间接正犯否定说17
  • 三、本文观点17-18
  • 第二节 间接正犯的特征及其与直接正犯的区别18-20
  • 一、间接正犯的特征19-20
  • 二、间接正犯与直接正犯的区别点20
  • 第三节 间接正犯的成立范围20-22
  • 一、亲手犯与间接正犯的关系20-21
  • 二、身份犯与间接正犯的关系21-22
  • 第四节 身份犯的间接正犯类型22-28
  • 一、有身份者利用无身份者实施纯正身份犯22-23
  • 二、无身份者利用有身份者实施纯正身份犯23-26
  • 三、对案例的再思考26-28
  • 结语28-29
  • 参考文献29-31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31-32
  • 致谢3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发民;身份犯理论研究的新开拓——评杜国强博士《身份犯研究》[J];检察实践;2005年04期

2 徐德华;;身份犯之辨[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阎二鹏;;身份犯概念之反思[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 孙红娜;;论纯正身份犯的定罪[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阎二鹏;;消极身份犯概念之考量[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阎二鹏;;身份犯概念解析——对我国刑法理论中身份概念之相关问题的反思与重构[J];刑法论丛;2008年01期

7 徐留成;;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共同犯纯正自然人身份犯的定罪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08年04期

8 徐留成;;身份犯新论[J];政治与法律;2008年09期

9 吴军;;身份犯的基础性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04期

10 顾玉春;;浅议刑法中的身份犯[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时芳运;;论纯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问题[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2 杨新;程青峰;;关于渎职罪共犯处理问题之研究[A];赣台法学论坛文集——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1年)[C];2011年

3 李永升;;犯罪分类问题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发民;身份犯理论研究的深层挖掘[N];检察日报;2005年

2 卢伟 柳州市鱼峰区人民检察院;渎职犯罪中非身份犯与身份犯共同犯罪探析[N];广西法治日报;2012年

3 龚培华;身份犯之共同犯罪问题[N];检察日报;2001年

4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曹坚;身份型共同犯罪中的主从犯认定[N];检察日报;2008年

5 泰州市检察院 韩琼;身份犯与非身份犯能否构成滥用职权共犯[N];江苏法制报;2011年

6 王丹俊;浅谈共同犯罪中身份犯的问题[N];江苏法制报;2006年

7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京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学博士 蒋熙辉;共同犯罪与身份犯的竞合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4年

8 李一凡邋广东省中山市检察院;主体身份不同如何认定共同渎职犯罪[N];检察日报;2007年

9 ;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成为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主体[N];人民法院报;2005年

10 武汉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康均心 武汉大学博士生 杨新红;认定渎职罪共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人民法院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本勇;论身份犯[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2 阎二鹏;身份犯之共犯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杨辉忠;身份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杜国强;身份犯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5 吴飞飞;身份犯论[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李成;共同犯罪与身份关系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7 王军明;共同犯罪视域下的身份犯及其展开[D];吉林大学;2009年

8 曹坚;从犯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廷兵;身份犯共同犯罪问题研究[D];烟台大学;2008年

2 耿赫;论身份犯中的共同犯罪问题[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高鹏程;论身份犯[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李智良;身份犯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5 潘爱辉;身份犯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刘艾涛;身份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张筱莹;论刑法中的身份犯[D];湖南大学;2006年

8 张喜君;身份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霍今川;身份犯的共犯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杨卫华;身份犯与共同犯罪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身份犯的间接正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6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3046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a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