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7 01:17

  本文关键词: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民事诉讼法的修改重点逐渐由开庭审理阶段转向了审前准备阶段,尽快构建合理完善的审前程序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整理争点和固定证据是审前程序的两大重要功能,与此相对的分别是答辩失权制度和举证时限制度。2001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1引入举证时限制度,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2对此修正,但是两个法律文件均未涉及答辩失权制度。在答辩问题上,我国一直实行“随时提出主义”,即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后,不管是否答辩、何时答辩,都不会影响法官的继续审理,也不会对后续程序产生制约。伴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答辩任意主义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被告利用法律漏洞故意不按时答辩,反而在庭审中突然袭击,以出其不意获得胜诉,严重地降低了庭审效率,浪费了司法资源。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许多国家构建了答辩失权制度,虽然两大法系有关答辩后果的细节规定有所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被告任意答辩的现象。我国是否需要引进该项制度,尚存在较大争议,本人立足基本国情,结合司法现状,进行学术探讨,为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提供理论、实务等全方位支持。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答辩失权制度的概述。首先,答辩的概念包括广义和狭义,本文将讨论限定在狭义的范围内。其次,答辩的性质,有权利说、义务说和新权利说三种观点,在逐一剖析批判后,肯定了“新权利说”的合理性。最后,介绍了答辩失权的概念及其四个构成要件。 第二章,两大法系答辩失权制度的比较分析。英美法系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大陆法系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分别考察了各个国家答辩失权制度的具体规定。然后,进行对比,发现两大法系之间的异同及其产生原因,为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提供域外参考。 第三章,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缺失的现状分析。我国民事诉讼立法没有规定答辩失权制度,被告是否答辩不影响案件继续审理。“攻击防御方法随时提出主义”的盛行,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违背诉讼公正、降低庭审效率。这些恶果的出现主要归咎于诉讼模式、正义观念和权利认识等深层次的原因,厘清了这些,弥补我国的立法缺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第四章,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首先,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析,并得出自己的观点:引进答辩失权是必然趋势。然后,分析了该制度对实现程序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率的重要作用,为具体构建提供必要性支持。最后,导致我国答辩失权缺失的三个因素已经发生改变,那么,建立该项制度就有了现实的可行性。 第五章,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的具体构建。借鉴域外规定并结合我国相关制度,从被告答辩的内容、方式、期间、后果和例外五个方面,对答辩失权制度进行具体的程序设计。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促进答辩失权的顺利实施,包括法官释明制度和民事制裁制度。
【关键词】:答辩失权 随时提出主义 不应诉判决 抗辩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5.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引言11-13
  • 第一章 答辩失权制度的概述13-18
  • 一、答辩的概念13
  • 二、答辩的性质13-17
  • (一)权利说14-15
  • (二)义务说15-16
  • (三)新权利说16-17
  • 三、答辩失权的概念17-18
  • 第二章 两大法系答辩失权制度的比较分析18-26
  •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答辩失权制度18-20
  • (一)英国的答辩失权制度18-19
  • (二)美国的答辩失权制度19-20
  •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答辩失权制度20-22
  • (一)德国的答辩失权制度20-21
  • (二)日本的答辩失权制度21-22
  • 三、两大法系国家答辩失权制度的比较分析22-23
  • (一)两大法系国家答辩失权制度的相同点22
  • (二)两大法系国家答辩失权制度的不同点22-23
  • 四、两大法系国家答辩失权制度差异之原因分析23-26
  • (一)诉讼模式的影响23-24
  • (二)价值观念的影响24-26
  • 第三章 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缺失的现状分析26-30
  • 一、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缺失的现状26-27
  • 二、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缺失的后果27-28
  • (一)信息不对等,违背诉讼公正27-28
  • (二)导致诉讼迟延,降低庭审效率28
  • 三、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缺失的原因28-30
  • (一)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为亚职权主义28-29
  • (二)司法实践过分追求实体正义29
  • (三)对答辩权利性质的绝对化认识29-30
  • 第四章 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30-40
  • 一、我国是否应该引进答辩失权制度的争议30-33
  • (一)否定说30-31
  • (二)谨慎引入说31-32
  • (三)肯定说32-33
  • 二、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的必要性分析33-37
  • (一)答辩失权制度有助于实现程序公正33-35
  • (二)答辩失权制度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35-37
  • 三、我国构建答辩失权制度的可行性分析37-40
  • (一)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转变37
  • (二)我国公民正义理念的转变37-38
  • (三)我国公民权利观念的转变38-40
  • 第五章 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的具体构建40-49
  • 一、我国答辩失权制度的程序设计40-46
  • (一)答辩内容40-42
  • (二)答辩方式42
  • (三)答辩期限42-43
  • (四)答辩后果43-45
  • (五)例外规定45-46
  • 二、建立答辩失权制度的配套制度46-49
  • (一)完善法官释明制度47-48
  • (二)建立民事制裁制度48-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小东;浅议民事被告答辩行为之性质[J];当代法学;2001年11期

2 李斌;诉讼指挥权与民事诉讼效率[J];法律适用;2000年12期

3 赵钢;对被告应诉行为的定性分析[J];法学评论;1999年06期

4 黄娟;论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知情权”[J];法学评论;2004年01期

5 张卫平;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与英美法系民事诉讼──两种诉讼体制的比较分析(上)[J];法学评论;1996年04期

6 刘世彤;;美国陪审团制度的思考与启示[J];法学与实践;2008年03期

7 宋晓娟;;浅析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J];法制与社会;2010年14期

8 王晓利;;简易判决的冷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年06期

9 谭世贵,黄永锋;诉讼效率研究[J];新东方;2002年Z1期

10 胡胜;陈莺;;我国民事诉讼中应建立答辩失权制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版编辑 张娜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刊;[N];人民法院报;2005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汤维建;[N];人民法院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密;答辩失权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刘锦龙;答辩失权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李志明;民事答辩失权制度之建构[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2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312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0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