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类公益诉讼之法治路径完善研究
本文关键词:环境类公益诉讼之法治路径完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环境类公益诉讼是人们在实现环境权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搜寻、学习、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公益诉讼起源于罗马,现今美国关于环境类公益诉讼的的制度已较为完善,而日本环境类公益诉讼较多模仿了美国的相关制度,但又有自已的特点、作为发展中国家典型的印度所建立的环境类公益诉讼采用的是十分开放的方式。在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我国可以结合自已独有的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确立了环境类公益诉讼的基本制度,允许法律授权的“有关组织”对污染环境的事件提起诉讼,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能够提起环境类公益诉讼的主体又进一步进行了界定。我国虽初步确立了环境类公益诉讼制度,但对诉讼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细节却鲜有涉及,如赔偿数额的计算标准及赔偿顺序问题,专家辅助证人的聘任及其所出具的专业意见的效力问题,法院在审判过程中的地位问题、律师聘用及律师费的承担问题等。我国的环境类公益诉讼应借鉴域外经验,建议:从实体法方面,首先,应明确损害的赔偿标准,并将损害赔偿的分配顺序定为:第一,诉讼费;第二,律师费及调查费等费用;第三,受害者的损害赔偿费用;第四,治理已造成的污染的费用;第五,安装环保设施的费用;其次,律师费的确定标准,可适当推行最终由法院裁定的总赔偿费用的10-20%。在程序法方面,应扩大适格原告主体的范围,授权于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和受害的公民个人;同时,在收取诉讼费时,应按件计费而不应按标的计费并适当采取延期收取的方式。其他辅助性措施方面,应加强公益律师队伍的建设,应当形成协会、享受补助,并借鉴影响型诉讼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环境类公益诉讼 集团诉讼 公众参与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5.1
【目录】:
- 内容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导论10-15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1.1 研究的目的10
- 1.1.2 研究的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创新之处11-15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2 本文创新之处13-15
- 第2章 环境类公益诉讼相关概念的辨析15-19
- 2.1 环境类公益诉讼的涵义15-17
- 2.1.1 公共利益的涵义15
- 2.1.2 公益诉权的涵义15-16
- 2.1.3 环境类公益诉讼的涵义16-17
- 2.2 环境类公益诉讼设计的基本理念17-19
- 第3章 国外主要国家环境类公益诉讼的典型经验的介绍19-31
- 3.1 美国环境类公益诉讼的经验19-23
- 3.1.1 开放的原告适格理论19-20
- 3.1.2 独特的集团诉讼模式20-22
- 3.1.3 多样的损害赔偿计算标准22-23
- 3.2 日本环境类公益诉讼的经验23-28
- 3.2.1 将域外经验与本国国情相融合23-25
- 3.2.2 在诉讼中运用流行病学原理判定因果关系25-27
- 3.2.3 建立起了强大的公益律师队伍27-28
- 3.3 印度尼西亚环境类公益诉讼的经验28-31
- 3.3.1 鼓励全民参与环境治理28-29
- 3.3.2 将民间团体组织作为提起诉讼的主要原告29-30
- 3.3.3 采用了相呼应的通知制度30-31
- 第4章 我国建立环境类公益诉讼的可行性31-35
- 4.1 具备坚实的理论依托31-32
- 4.1.1 公共利益的可诉性31
- 4.1.2 公益诉权的正当性31-32
- 4.2 存在明确的法律规定32
- 4.3 有可供借鉴的丰富的域外经验32-33
- 4.4 具备坚实的社会基础33-35
- 4.4.1 国民具有很强的环保参与意识33-34
- 4.4.2 全社会对实现环境权的迫切需求34-35
- 第5章 我国环境类公益诉讼的发展现状和现行不足35-40
- 5.1 我国环境类公益诉议的发展现状35-36
- 5.1.1 首次在程序法中得到正式确立35
- 5.1.2 明确了适格原告主体的范围35-36
- 5.2 我国环境类公益诉讼的现行不足36-40
- 5.2.1 适格原告的主体范围过窄36-37
- 5.2.2 欠缺具体的诉讼程序的规定37-38
- 5.2.3 欠缺关于损害赔偿相关规定38
- 5.2.4 行政措施与司法措施配合不足38-40
- 第6章 完善我国环境类公益诉讼之法治路径的建议40-47
- 6.1 完善实体法的规定40-42
- 6.1.1 明确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40-41
- 6.1.2 由法院通过裁定的方式确定律师酬劳41-42
- 6.2 完善程序法的规定42-45
- 6.2.1 扩大适格原告主体的范围42-44
- 6.2.2 在诉讼中采用集团诉讼的模式44
- 6.2.3 降低原告诉讼成本44-45
- 6.3 其他措施45-47
- 6.3.1 增强公益律师队伍的建设45-46
- 6.3.2 与影响型诉讼相结合46-47
- 结语47-49
- 参考文献49-52
- 后记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平;张弛;;应对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压力的“3I”实例教学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李永昌;;中等林校开设环境类专业浅议[J];中等林业教育;1998年04期
3 周红艺;林春绵;;环境类+法学一体化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J];高教与经济;2012年01期
4 王月健;王玲;;高校资源环境类专业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的意义[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胡伶岭;杨红;;巴州县域农村基本环境类公共产品供给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12期
6 秦娟;徐微;;生态环境类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飞;王少霞;邵世云;张欣;;环境类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几种常见用词错误辨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批;我州8处地质环境类工程治理项目通过竣工初验[N];甘孜日报(汉文);2012年
2 铁铮;生态环境类专业教改研究国内领先[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3 记者 章莹;无锡摘取中国环境类最高奖[N];无锡日报;2006年
4 陆杨;教师的盛会 沟通的平台[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尔德;如何化解环境类群体性事件?[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6 记者 吕巍;民进中央加大对资源环境类问题关注度[N];人民政协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组;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议案审查委员会会议[N];福州日报;2010年
8 记者 姬钢;我国高校环境专业初具规模[N];中国环境报;2002年
9 记者 富庆熙;浙江首发“环保助学金”[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记者 谢苗枫 实习生 叶明华 通讯员 华煊;中国夺8奖项华附学生占其二[N];南方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志环;环境类公益诉讼之法治路径完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2 李勤;我国环境类网站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3 曹晓海;综合性大学本科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教育调查与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环境类公益诉讼之法治路径完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8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318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