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对抗秘密取证:对质权属性及范围重述

发布时间:2021-06-23 14:14
  就对质权的理论定位而言,学界一直莫衷一是:有功利主义视角下的工具论,亦有自由主义视角下的权利论,还有混合了两种主义的有限权利论。对于对质权应该坚持较为宽泛意义上的权利论,其首先应作为一项权利而存在,其次才是追求其他价值,例如发现真实。进而,对质权之于当事人应侧重程序性而非实体性保障。相应地,对质权的调整范围也应当作广义解释,即可以调整全部庭外陈述。当然,调整范围上的平等对待,并不意味着调整程度上的一视同仁。对质权的核心在于防止追诉方滥权,因此对属于证词性陈述(testimonial statements)应当由最为严厉的对质规则调整。对于非证词性庭外陈述,检察官可以在满足证人"无法寻获"的前提下,引入未经对质但可采的庭外陈述。 

【文章来源】:现代法学. 2020,42(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对质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拉雷(Raleigh)审判与对质权制度确立
    (二)罗伯茨(Roberts)规则之后:对质权渐趋依附于证据规则
        1.罗伯茨案与“二部曲”的确立
        2.“二部曲”的废止与软弱无力的对质权
    (三)克劳福德(Crawford)案:对质权与证据规则的分离
        1.证词性陈述是对质权的核心要义
        2.后克劳福德时代核心对质权的收缩
三、对质权调整范围界定之发展:三种路径
    (一)路径一:对质权的范围仅限于当庭证言
    (二)路径二:对质权的范围限于证词性陈述
    (三)路径三:对质权及于所有的庭外陈述
        1.对质权及于非证词性陈述
        2.非证词性陈述受到等级较低的对质权约束
四、对质权的意义:回到“权利”定位本身
    (一)规范追诉方行为与促进审判公正
    (二)对质本身的意义
    (三)加强裁判的正当性
五、中国对质权:自不完整起始
    (一)一切受到当事人异议的证言都应该受对质权的调整
    (二)证人出庭与对质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证人庭前陈述的证据能力[J]. 宋维彬.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2]论传闻法则保障被告人对质权的比较优势[J]. 陈卫东,简乐伟.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3]证人出庭与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保障[J]. 易延友.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2)
[4]“眼球对眼球的权利”——对质权制度比较研究[J]. 易延友.  比较法研究. 2010(01)
[5]刑事证人作证制度之反思——以对质权为中心的分析[J]. 熊秋红.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05)
[6]刑事被告质证权简要探析[J]. 樊崇义,王国忠.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5)



本文编号:3245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3245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c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