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新中国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6 03:03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人民调解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调解是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定纷止争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和为贵的思想促使纠纷双方努力寻求一个利益的平衡点,以求快速化解矛盾。当前,根据调解的主体不同,我国现行调解制度体系可以分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等。其中,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完善的人民调解制度是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法律制度,是由中国乡土社会长期实行的民间调解不断发展而来的纠纷解决制度,并在《人民调解法》出台后加以稳固。它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长期形成的调和共处理念,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司法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促进人民内部和睦,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文化及法制进程的发展,人民调解制度的民间性及自治性功能开始弱化,人民调解无论是从组织的数量还是所调解纠纷的数量都出现了下滑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变革以及人民调解制度自身所存在的不足等方面所造成的,但这并不表明人民调解制度丧失了它存在的价值。为了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远目标,促进社会繁荣稳定,人民调解制度与时俱进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在党和政府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区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制度在新形式下的运行模式,如何在传统的人民调解制度内注入新的活力,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鉴于纠纷解决需要与制度理论之间的差距,发展、创新、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已刻不容缓。本文首先从人民调解制度的概念的论述入手,重点阐述了人民调解制度的性质、含义和基本功能,并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历程;其次阐述了人民调解组织机构以及人民调解员的选拔的发展趋势;再次总结了有关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以及司法确认程序的规定,并探究该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总结人民调解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如何完善人民调解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民调解制度 人民调解委员会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人民调解制度的概述12-22
  • 第一节 人民调解制度含义、性质及其功能12-17
  • 一 人民调解制度的含义12-13
  • 二 人民调解制度的性质13-14
  • 三 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14-17
  • 第二节 新中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历程17-22
  • 一 新中国早期人民调解制度17-18
  • 二 改革开放时期的人民调解制度18-19
  • 三 2011年《人民调解法》出台后人民调解制度19-22
  • 第二章 我国人民调解组织的设置以及人民调解员的选拔22-29
  • 第一节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设置22-26
  • 一 新中国成立早期的人民调解委员会22-23
  • 二 改革开放时期的人民调解委员会23-26
  • 三 2011年《人民调解法》出台后人民调解委员会26
  • 第二节 人民调解员的选任和培训制度26-29
  • 一 八十年代末关于人民调解员的选任和培训的规定27
  • 二 二十一世纪初关于人民调解员的选任和培训的规定27-28
  • 三 2011年《人民调解法》关于人民调解员选任和培训的规定28-29
  • 第三章 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29-33
  • 第一节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相关规范性文件29-31
  • 一 二十一世纪初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规定29-30
  • 二 2011年《人民调解法》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规定30-31
  • 第二节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审判实践31-33
  • 第四章 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不足以及完善建议33-43
  • 第一节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33-36
  • 一 适用人民调解制度的范围缺乏明确规定33-34
  • 二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设置问题34
  • 三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问题34-35
  • 四 调解人员素质的问题35-36
  • 第二节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建议36-43
  • 一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现实意义36-37
  • 二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具体建议37-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5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5-46
  • 致谢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曾e,

本文编号:327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327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e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