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诉讼法论文 >

论仲裁第三人制度在我国的引入

发布时间:2017-05-06 14:12

  本文关键词:论仲裁第三人制度在我国的引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商事仲裁也随之不断发展,传统的“一对一”的交易模式逐渐发展为“一对多”、“多对一”甚至“多对多”,因此,当产生争议时,如果还继续坚持只有双方当事人的仲裁活动势必会产生一定的问题,那么遇到第三人对正在进行的仲裁提出权利主张,此时是否应该让该第三人进入仲裁程序?关于仲裁第三人的讨论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本文中,仲裁第三人指在仲裁程序中,因案件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经当事人同意,加入到已经开始的仲裁程序中的人。目前,关于仲裁中是否应当引入仲裁第三人,理论界形成了比较激烈的讨论,至今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一部分学者认为仲裁程序不应引入第三人,因为选择仲裁解决争议是基于当事人达成的仲裁条款或者仲裁协议,而合同的相对性使得仲裁只能解决仲裁协议签订方的争议。但是实践中,若一味禁止第三人加入已经开始的仲裁程序,该第三人很有可能对此另行起诉或另行提起仲裁,这样不仅使得解决争议的成本大大提高,还很容易导致相互矛盾的裁决结果的产生。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在仲裁中是否需要引入第三人制度。本文首先阐述了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仲裁第三人与其他相关概念进行区分以明确界定仲裁第三人的范围,进而归纳总结了理论界关于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理论学说,笔者在对这两种学说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后,得出本人结论,然后本文深入对比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立法和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关于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规定,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现有的规则,对仲裁第三人的制度构建提出些许制度设想。本文一共五章,共三万三千余字。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诉讼第三人与仲裁第三人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揭示仲裁第三人与诉讼第三人之间的天然联系,引入仲裁第三人这一理论,在关注其联系的同时还对仲裁第三人与诉讼第三人进行区分,明确其内涵和外延,进而得出区分于诉讼第三人的仲裁第三人的概念。以此证明仲裁第三人的制度应当与诉讼第三人制度有所区别,仲裁第三人制度拥有独特的属性,在很多层面上,都不能将诉讼第三人的制度生搬硬套于仲裁第三人制度中。本文第二章主要对仲裁第三人以及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内容包括仲裁协议第三人以及多方当事人仲裁,其中,多方当事人仲裁又可分为合并仲裁、同步审理以及连环仲裁。仲裁协议第三人与合并仲裁是本章论述的重点。很多学者经常会将仲裁协议第三人与仲裁第三人混淆使用,因此需要重点进行论述以对二者作出明确区分,进而确定仲裁第三人的范畴,以防止仲裁第三人的范围得到不合理地扩大;除此之外,合并仲裁亦是本章重点论述的内容,原因在于,当若干个仲裁案件需要合并时,如果这若干个仲裁活动系由不同的当事人基于不同的协议而确定,那么此时就涉及到仲裁第三人的引入,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合并仲裁与仲裁第三人制度是重合的,并且国内外很多立法和仲裁规则都对合并仲裁作出了规定,因此研究合并仲裁对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引入与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从某种角度上说,两者甚至是共通的。本文第三章归纳总结了现行法律框架下关于是否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在学界形成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肯定说及否定说。无论是支持肯定说的学者亦或是支持否定说的学者,都从仲裁区别于诉讼的独特属性出发,如仲裁的契约性、经济性、保密性作为支持仲裁第三人制度存废的论据或反驳对方的理由。在本章第三节,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应当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但必须建立在当事人双方意思自治的基础之上。本文第四章主要列举了国内外的一些仲裁立法与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以国际法的视野比较分析了各国以及各仲裁机构关于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规定,以及第三人加入仲裁活动的程序。在关于仲裁第三人的立法上,本文主要介绍了荷兰、比利时、美国等国家关于仲裁第三人的法律规定,以及ICC规则、LCIA规则、JCAA规则、SIAC规则等关于第三人制度的规定。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目前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立法模式进行介绍与总结,在分析了直接立法模式与间接立法模式之优劣后,笔者认为直接立法模式更胜于间接立法模式,且不会违背仲裁意思自治这一基本原则;本章的第四节简要概括了我国关于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现行立法,并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重要的仲裁机构颁布的仲裁规则中关于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规定,主要有BAC规则,CIETAC规则以及SHIAC自贸区规则。本文第五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我国仲裁第三人的具体制度构建进行了探讨。基于仲裁引入第三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落脚于引入仲裁第三人后需要解决的具体制度和程序设计,包括第三人范围的界定、第三人的加入形式、仲裁员的确定、第三人的权利几个方面,结合仲裁理论和实践可行性,通过借鉴比较国内外立法和仲裁规则,对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构建提出设想。
【关键词】:仲裁第三人 仲裁协议第三方 合并仲裁 实体正义 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5.7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0
  • 导言10-14
  • 一、问题的提出10
  • 二、文献综述10-13
  • 三、主要研究方法13-14
  • 第一章 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概述14-19
  • 第一节 诉讼第三人概述14-16
  • 一、诉讼第三人的概念与分类14-15
  • 二、设立诉讼第三人制度的原因15-16
  • 第二节 仲裁第三人概述16-17
  • 一、学者关于仲裁第三人概念的讨论16-17
  • 二、小结17
  • 第三节 诉讼第三人与仲裁第三人的区别联系17-19
  • 一、诉讼第三人与仲裁第三人的联系17-18
  • 二、诉讼第三人与仲裁第三人的区别18-19
  • 第二章 仲裁第三人与相关概念辨析19-30
  • 第一节 仲裁第三人与仲裁协议第三人19-26
  • 一、出现仲裁协议第三方的主要情形19-26
  • 二、仲裁第三人与仲裁协议第三人的区别26
  • 第二节 仲裁第三人与多方当事人仲裁26-30
  • 一、概述27
  • 二、仲裁第三人与合并仲裁27-28
  • 三、仲裁第三人与同步审理28-29
  • 四、仲裁第三人与连环仲裁29-30
  • 第三章 是否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论争30-38
  • 第一节 否定说及相关理论30-32
  • 一、仲裁的契约性及意思自治原则30-31
  • 二、仲裁的经济性31
  • 三、仲裁的保密性31-32
  • 第二节 肯定说及相关理论32-33
  • 一、仲裁的经济及效益原则32
  • 二、仲裁的准司法性32-33
  • 三、确保仲裁裁决保持一致性33
  • 第三节 本章小结33-38
  • 一、实现公正和效率的需要33-34
  • 二、顺应实践的需要34-35
  • 三、引入仲裁第三人不会破坏仲裁的保密性35-36
  • 四、仲裁第三人制度必须建立在意思自治的基础之上36-38
  • 第四章 仲裁第三人的立法与仲裁规则的比较研究38-49
  • 第一节 各国立法与实践38-40
  • 一、荷兰38
  • 二、比利时38-39
  • 三、美国39-40
  • 四、英国40
  • 第二节 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40-41
  • 一、《巴黎国际商会仲裁院仲裁规则》40
  • 二、《伦敦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40-41
  • 三、日本商事仲裁协会《商事仲裁规则》41
  • 四、《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规则》41
  • 第三节 各国和各仲裁机构关于仲裁第三人的立法和规定的总结41-43
  • 一、间接立法模式41-42
  • 二、直接立法模式42-43
  • 第四节 我国现行立法与实践43-49
  • 一、《仲裁法》的规定43-44
  • 二、仲裁机构的规定44-49
  • 第五章 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建设的探索和建议49-51
  • 第一节 仲裁第三人的范围49
  • 第二节 第三人加入的形式49
  • 第三节 仲裁员的确定49-50
  • 第四节 第三人的权利50-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5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兆秋;;仲裁条款对合同第三人的效力[J];北京仲裁;2005年04期

2 周江;;也谈仲裁机构的民间性[J];北京仲裁;2007年02期

3 宋明志;;仲裁协议若干问题研究——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及《仲裁法》修改[J];北京仲裁;2008年01期

4 李婧;;论我国仲裁员的法定资格[J];北京仲裁;2008年01期

5 岳力;;论仲裁中调解的功能[J];北京仲裁;2008年02期

6 毛盈超;;试论错误的仲裁中调解之救济——从一离奇错案引发的对仲裁中调解制度的思考[J];北京仲裁;2009年02期

7 宋明志;;仲裁裁决效力论[J];北京仲裁;2010年01期

8 崔学杰;杨馥宇;;商事仲裁司法监督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商事仲裁司法监督的实践为视角[J];北京仲裁;2010年01期

9 叶永禄;李琴;;回归本原:中国仲裁发展路径探析[J];北京仲裁;2010年03期

10 郭剑伟;;浅析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翼;;浅议中国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与创新[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2 杨玲;;论我国重新仲裁的发回根据——以国内法院实践为例[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私法卷)[C];2006年

3 王玫黎;宋秋婵;;法院与仲裁庭“伙伴关系”论[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翔;当代国际商事仲裁实体法适用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崔起凡;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石现明;国际商事仲裁当事人权利救济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4 姜霞;仲裁司法审查程序要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5 赵宁;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申黎;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介入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7 范铭超;仲裁员责任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8 杨桦;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效力论[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9 颜杰雄;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10 宋家法;国际商事仲裁司法审查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颖;关于流失文物返还的法律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罗婷;论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梁娜;合并仲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吴筱婉;临时仲裁制度及其对我国海事仲裁的借鉴意义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颜苗丽;非洲商法统一组织仲裁制度与中国仲裁制度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晶;仲裁案件引入“长臂”效应的和谐意义[D];西北大学;2010年

7 李丹丹;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赵宇贤;市场经济下商事仲裁的运作过程及其经验浅析[D];西北大学;2011年

9 钟鸣;论临时仲裁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高丽丽;论合并仲裁[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仲裁第三人制度在我国的引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usongfa/348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c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